新京报讯(记者秦胜南)2月21日,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清晰地表达中国白酒特征,征求意见稿对“白酒”“酒曲”“发酵容器”等术语进行定义。此次修订首次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白酒品质表达标准化语言,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识别中国白酒特性,科学总结中国白酒的工艺特征属性,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蒸馏技术生产蒸馏酒的国家,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蒸馏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白酒行业持续努力推动我国传统白酒走向国际社会,白酒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白酒尚未建立统一形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白酒的认识仍然不清,造成白酒国际化进程缓慢。
因此,《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制定过程中,科学总结中国白酒的工艺特征属性,通过对关键工艺的描述,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白酒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此次修订首次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白酒品质表达标准化语言,更加直观地展现中国白酒特性,丰富和完善标准技术内容,创新产品标准的表达形式,推动白酒产业的标准化、国家化、规范化发展。
为清晰地表达中国白酒特征,修订稿对“白酒”“酒曲”“发酵容器”“蒸馏容器”和“贮存容器”等术语进行定义。其中,“白酒”定义中强调了谷物和酒曲的使用,同时描述了白酒基本的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的生产过程。“酒曲”是中国白酒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蒸馏酒的重要标志。酒曲的定义中,明确其原料、生产特点及其作用。“发酵容器”“蒸馏容器”和“贮存容器”中分别列举出特色容器名称。上述术语和定义进一步明晰了中国白酒的典型特征。
本次修订将理化指标不再区分高低度,删除了按酒精度分类。此外,修订稿中充分结合白酒生产工艺现状,系统总结和抽提传统中国白酒生产工艺特点及共性,针对生态环境、原料、原料处理、酒曲、发酵、蒸馏、贮存、勾调等工艺环节提出相应控制要求。
编辑 李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