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风暴到绿洲:中美两国如何逆转生态灾难命运?

天降神话 2025-03-29 00:21:50

声明:

尊敬的读者

本文是通过查找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梳理成的专业、可靠的内容,全文的数据都是有据可依。

本文旨在用中立态度,客观事实,来描述事件,不涉及任何激进偏颇的观点。图片、素材都是来自真实的素材,本人承诺真实有效。

一场自然灾害,究竟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产生多大影响?为什么有人说,没有那场惊心动魄的黑风暴,就没有今天美国的环保体系?

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同样有着与生态危机顽强对抗的波澜历程,这其中毛乌素沙漠治理堪称典范。让我们跨越时空,揭开生态变迁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约翰·汤普森一家,原本在2400多亩的农田之上,过着平静的生活。

1930年起,巨大尘暴如同黑色恶魔,疯狂席卷美国大平原。

史密森尼博物馆研究表明,黑风暴期间土壤流失量,相当于挖掘巴拿马运河所移除土方的3倍。

约翰·汤普森家的农田,在那狂风之中,肥沃的表土被卷向了天际,曾经那般肥沃的土地,如今变得满目疮痍。

这场灾难,绝不是碰巧。20世纪初的时候,好多移民都往大平原跑,为了挣更多钱,他们大面积开垦草原,还用上了高强度的耕种方式,导致土壤长时间露在外面,风刮起来把土吹走的情况越来越厉害。

到了1931年,一场特别严重的干旱突然来了,小麦因为缺水慢慢枯掉了,根也没法好好固定土壤了,小小的灰尘被大风带着到处飞,最后就形成了让人害怕的“黑色暴风雪”。

1935年4月14日,也就是被叫做“黑色星期日”的这一天,沙尘暴达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高峰,超过30万吨的表层土被卷到高空,天空一下子就变黑了,约翰·汤普森一家因为这个不得不离开家乡。

这个时候,无数生命于这场灾难当中消逝,牛以及野生动物因窒息而死亡,人类的呼吸系统疾病迅速增多,许多人因“尘肺”而丧失了生命。

1935年4月27日,罗斯福签署了《土壤保持法》,这成为美国环保政策的一个转折点。

水土保持局推广带状耕作,等高线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法;林务局种植防风林带,超过2亿棵树木有效地起到了防风保湿的作用。随着雨水的回归,危机得以缓解,保护性农业逐渐成为应对土壤退化的关键。

目光转向中国,毛乌素沙漠,曾是一片沙地。长期以来,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人类活动,让这片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周边居民,饱受风沙之苦。但中国人民,没有向沙漠低头,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沙工程。

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民众植树造林,种草固沙,众多治沙英雄,投身其中。

他们不畏艰难,在那恶劣的环境之中,一代接着一代地种下树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这一技术,以及草方格沙障这般治沙之术。

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毛乌素沙漠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片沙地被,绿植所覆盖,沙漠逐渐,变回了绿洲。当地的生态环境,显著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地提升。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之下,类似黑风暴这般的生态灾难风险依然存在。土地渐渐退化,且荒漠化状况加剧,土壤会释出温室气体,继而致使气候变暖。

美国的黑风暴以及中国毛乌素沙漠治理的经验,都在启示着我们:各个国家需大力推行保护性农业,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借助现今的科技手段,经由共享数据以及构建计算机模型,提前对干旱予以预测,以此合理地选取作物。

无论是美国应对黑风暴,还是中国治理毛乌素沙漠,都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既可能是极具破坏性的,也能是具有建设性的。只要积极地采取行动,凭借科学、政策以及民众的力量,就能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到平衡,守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参考来源:

唐纳德·沃斯特著,《尘埃碗:南部平原在1930年代》,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理查德·霍恩贝克著,《美国尘埃碗的经济影响:短期和长期适应》,美国经济评论,2012年第102卷第4期。

雅各布·莫斯科纳著,《美国尘埃碗的证据:创新如何应对和塑造环境灾难的经济影响》,哈佛大学经济系工作论文,2022年12月。

美国国家干旱缓解中心编,《尘埃碗:1930年代美国大平原的环境灾难》,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出版社,2020年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