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劝武则天还政,却被诬告谋反,裴炎叹息: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醉风文史 2024-12-08 01:24:42

据唐朝笔记小说记载,宰相裴炎之死与徐敬业谋反有关,当初徐敬业在发动扬州叛乱前,为了拉拢裴炎为内应,让骆宾王在洛阳散播一首童谣。

童谣大意是裴炎将来会成为皇帝,所以裴炎大喜之下,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后来裴炎听闻徐敬业起兵,就给他写了一封密信,结果被人截获,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不解其意,武则天却用拆字法破解了密信。

按照武则天的说法,“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可拆为我自与,意思是裴炎要在十二月于城中当内应,裴炎因此被杀。

那么,在真实历史中,裴炎因何被杀呢?

一、辅政大臣,任中书令

裴炎出身于名门大族河东裴氏,父亲是折冲都尉裴大同,幼时勤奋好学,后进入弘文馆就读。

弘文馆里的学生大多是名门之后,那时的二代们也喜欢呼朋唤友出去游玩,而裴炎却不合群,从不参与同学们的邀约,只是刻苦读书学习。

后来,裴炎甚至还以学业不精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反而苦学十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先是外放为濮州司仓参军,后又入朝担任御史、起居舍人等职。

680年,裴炎司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成为大唐宰相,当时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事务决策,并称“二圣”,而裴炎同时获得了两人的赏识。

当年八月,术士明崇俨遭遇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李贤的手笔,于是派薛元超、裴炎等大臣前去调查。

结果在东宫搜出数百具铠甲,武则天以此作为凭证认定李贤谋反,李治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可武则天却说:“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

在武则天的坚持下,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后来被流放到巴州。

而裴炎正是在这场太子谋逆案中站队正确,迎合了武则天的意图,因此才被提拔为宰相,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裴炎与武则天在政治上算是盟友。

也不知道李治是如何想的,对裴炎愈发看重,先是进拜裴炎为侍中,前往洛阳时又让其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

683年,李治病重,临终前命裴炎、郭正、刘齐贤辅政,因此李显继位后,裴炎改任中书令,统掌政事堂事务。

二、参与废黜李显

李治对裴炎算是看走了眼,在李显登基后,裴炎等人受遗诏辅政,结果他们对国事做出决策后,却上报武则天,经由武则天批准才能生效。

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也就相当于架空了新皇帝李显,可当时李显已经二十七岁,不是小孩子了,他当然不愿意当一个傀儡。

问题是,母亲武则天已经将朝堂经营成铁板一块,他根本找不到突破点,为了在朝堂上扶植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李显只能借助妻子韦后的娘家势力。

当时,韦后的父亲韦玄贞只是普州参军这样的小官,李显登基后,韦玄贞被提拔为豫州刺史,之后李显又想提拔岳父为侍中。

李显这样做明显是为了在朝廷决策中心安插自己人,这直接威胁到了裴炎的地位,裴炎当然不乐意,于是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

按照唐朝法规,皇帝旨意若无宰相复核签章是不能生效的,因此裴炎反对,李显也没办法,所以他才气急败坏地说:“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裴炎知道得罪皇帝不是明智之举,但他更不舍得核心利益受损,于是转头就将李显的话一字不落地禀告给太后武则天。

武则天本就对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不满,现在更加生气了,于是决定废黜李显。

684年,武则天于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与左骁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带着武则天的诏令,率兵入宫,废黜了李显的之位,降为庐陵王。

三、劝武则天还政,入狱被杀

唐中宗李显仅做了55天皇帝即被废黜,之后,李显的弟弟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李旦深知母亲的可怕,因此继位之后谨小慎微,当起了傀儡皇帝,而裴炎则因为定策之功,被封为永清县男。

可裴炎和武则天的关系蜜月期很快就到头了。

武则天掌权后大肆提拔武氏族人,甚至还想追封武氏先祖为王,裴炎这才意识到,武则天的野心大出了天际。

裴炎是受唐高宗李治遗命辅佐李显的宰相,他并不愿意看到将来大唐江山改姓为武,所以他以汉朝吕氏败亡的事例,劝谏武则天不要追封先祖为王。

武则天对此很不高兴,后来武承嗣又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裴炎意识到,武则天这是准备向李唐皇室挥起屠刀,面对满朝沉默的大臣,裴炎毅然站出来表示反对,武则天更加愤怒。

这个时候,裴炎已经意识到不能放任武则天继续危害大唐江山社稷了,于是准备趁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以武力挟持,逼迫武则天还政给皇帝李旦。

奈何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令武则天取消了出游计划,裴炎的挟持计划也因此泡汤。

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裴寂趁机劝谏武则天还政给李旦,这样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这彻底惹怒了武则天。

武则天坚称裴炎有谋反之意,将他关诏狱,而裴炎也抱有必死之心,在狱中感叹道:“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意思是,宰相下狱,没有生还的道理。当年十月,裴炎被处斩于洛阳都亭驿,籍没其家。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