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明写春诗
前言
1979年11月27日,山西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众人齐聚悼念黄樵松烈士,已故31年的他依然让人铭记。在这一天,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献上挽联,哀悼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黄樵松曾是国民党军长,却因为坚守民族大义和拒绝内战,在国民党内部遭遇背叛,最终壮烈牺牲。他一生投身抗日,屡次战功赫赫,却没能逃脱同胞手中的阴谋。在临终时,他为何喊出“毛主席万岁”?
1948年11月27日,黄樵松被押解至南京水门中央军人监狱,面临他一生最严峻的考验。步入囚车的那一刻,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而面对即将到来的结局,他的眼中并无恐惧,反而是一种从容与坚定的神情,仿佛早已看透生死。
审判结束后,黄樵松还是被判了死刑,当判决书送到他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签字。
1901年,黄樵松出生在河南省尉氏县蔡庄乡。当时他的父母是家里富户的长工,虽然他们本身文化不高,但始终明白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为了让黄樵松有更好的前途,父母早早把他送到私塾,教他认字识字。
黄樵松从小家境贫困,但父母为了支持他的学业,总是克服一切困难。为了凑足学费,黄樵松的父亲在农闲时还会到集市上卖麻花,辛苦地赚些钱供儿子上学。面对父母的辛劳,黄樵松更加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当地的中学。
黄樵松也不只是埋头读书,他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去尉氏县的朱仙镇,那里有一座岳王庙。这座庙是纪念岳飞的地方,而且墙上挂满了岳飞的事迹,如“岳母刺字”和“直捣黄龙”等故事。他被岳飞忠诚报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也更加明白了国家危难时刻自己肩上的责任。每次站在岳飞的雕像前,他都会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岳飞一样,参军报国,为国家的未来尽一份力。
1922年,黄樵松中学毕业后,决定报名参加冯玉祥组建的学兵团。因为从小家里贫困,黄樵松身体一直很虚弱,个子也比较小,所以在体检的时候,他被直接淘汰了。得知自己没能参军,黄樵松心情特别难过。他走到一棵大树下,忍不住哭了起来。为了不让别人听到自己哭泣的声音,他用嘴巴咬住树皮,眼泪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监考的官员看到了这一幕,把黄樵松叫了过去,轻声安慰他。等黄樵松离开后,这名官员走到那棵树旁,发现树皮被咬下了一大块,心里十分吃惊。他被黄樵松这么强烈的参军愿望和决心打动了,决定破例重新录取他。
面对学兵团严苛的训练,黄樵松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他总是咬紧牙关,默默承受。无论是打靶练射,还是学习军事理论,他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到极致。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试,黄樵松都全身心投入,毫不松懈。正因为如此,在两年的训练期满后,黄樵松和其他学员的军事素养已经堪比正规军校的毕业生。
1924年,黄樵松因为表现出色,从卫队连的连长晋升为营长,也因此成了冯玉祥身边的得力助手。
冯玉祥对黄樵松的喜爱可见一斑。大家都知道,冯玉祥的妻子叫李德全,而黄樵松原名也叫黄德全。为了避免冯玉祥在叫人时,喊错名字,冯玉祥特意给黄樵松改名,取了“黄樵松”这个名字。这样一来,他就能避免两个人同时应答的尴尬,体现了他对黄樵松的特殊关爱。
1926年,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冯玉祥组建了国民联军,准备打败那些旧有的军阀,黄樵松也随冯玉祥参与了北伐战争。在北伐过程中,黄樵松逐渐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理念和政治思想。
共产党派遣了一批政治工作人员来帮助国民联军,其中刘伯坚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时常与黄樵松交流,讲解时事和革命思想。通过这些交流,黄樵松逐步理解了共产党推动的革命目标,也开始接受这一思想。
然而正当北伐取得进展时,蒋介石却发动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冯玉祥虽然感到震惊和愤怒,但作为军人,他不得不执行上级命令,将队中的共产党员安全转移。尽管如此,黄樵松内心对蒋介石及其反动行为感到越来越不满。
到了1930年,冯玉祥的残部被蒋介石收编,成为了国民党的26路军,孙连仲任总司令,黄樵松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支新队伍中,黄樵松依旧在为蒋介石效力,但他心中的失望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日寇侵占东北后,蒋介石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抵抗外敌上,而是将更多的军事力量用于围剿红军。
而与此同时,黄樵松得知共产党一直坚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积极倡导抵抗日本侵略,这让他彻底看清了局势。黄樵松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困境、抗击外侵的力量。
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愈发逼近,黄樵松被任命为79旅的旅长,前往平津战场参战。在出征之前,黄樵松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命令副官为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在动员大会上,黄樵松把这副棺材带到了大家面前,向所有士兵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带着棺材上战场,意味着他已经准备好为国家和人民献出生命,不让敌人占据一寸土地。这就像“破釜沉舟”一样,只有把退路切断,才能全力以赴拼命一搏。
这一行动,极大地激励了所有将士的士气。士兵们看到黄樵松亲自带头,毫不畏惧,纷纷士气高涨,誓死捍卫国家尊严。黄樵松率领着他的部队,成功地守住了平津一带,顶住了日军的猛烈攻势,一次次击退侵略者的进攻,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与民族的尊严。
这一战后,黄樵松晋升为27师的师长。到了1938年,他再次率领部队奔赴台儿庄。台儿庄战役被誉为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在这场战役中,国共双方携手并肩,共同抗击侵略者。
黄樵松在战前与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的领导人有过接触,彼此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他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使得不少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黄樵松虽然与共产党身处不同阵营,但两党都是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他与朱德、彭德怀等人合作时,虽然立场不同,但大家都把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互相协作,克服了种种困难,一次次成功打退了日军的进攻。黄樵松曾满怀激情地说:“今天,全国的同胞们都在庆祝我们的胜利!
1945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敌人的反扑愈加猛烈。黄樵松被派去守卫河南南阳。他亲自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几乎整日都在城内外奔波,指挥作战,亲自带头冲锋。南阳是黄樵松的故乡,为了保卫家乡,他毫不退缩,誓死捍卫这片土地,保护这里的亲人和同胞。他不顾个人安危,甘愿为守卫家园付出生命。
黄樵松整整参与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经历了无数的血战,终于等到日本投降的那一天。他本以为,国家将迎来和平的日子,人民将得到安宁。可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就在全国刚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
经过多年战斗,他对战争的厌倦与日俱增,他深深地感叹:“厮杀半生,怎么就不安生了?国家何时才能安宁?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平稳的日子?”他看到的是,百姓在不断的战火中受尽苦难,无辜的老百姓几乎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这种无休止的内战让他感到极度的心痛与迷茫。
最终黄樵松请了长假回到家乡开封,他想暂时休养生息,远离这场没有尽头的杀戮与纷争。但没过多久,他便被强行召回军中。当时整编30师驻扎在渭南,隶属于一战区,由胡宗南指挥。随着鲁崇义军长的调职,黄樵松被升任为整编30师的师长,这让他感到责任重大,但内心的厌战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1948年7月,蒋介石决定派胡宗南增援太原,并将任务交给了整编30师。当部队在西安机场集结,准备空运时,黄樵松突然宣布自己生病,住进了渭南西关的一家医院。胡宗南得知后,派人三番五次地催促黄樵松北上,而老长官鲁崇义和孙连仲也多方劝解。胡宗南最后一次派人送来手谕,要求黄樵松必须执行命令。面对这些压力,黄樵松只能无奈地答应,最终乘飞机前往太原。
30师恢复了30军的番号,黄樵松带领部队来到太原后,刚开始就接连发起反攻,帮助阎锡山夺回了几块阵地,但自家部队也损失惨重。黄樵松心里很清楚,太原早已被孤立,补给线断了,根本没法维持长久的防守。每损失一个士兵,对30军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几个小胜仗根本改变不了整个战局。他开始感到自己无力回天,心里满是苦闷。
于是徐向前将重点放在了黄樵松身上,觉得他并非铁石心肠,可能能通过劝说改变心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徐向前特别从后方请来了高树勋将军。高树勋以“兄长”的身份写了一封信给黄樵松,信中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战况,并劝他尽早做出明智的决定,弃暗投明。最终这封信通过一个被俘的排长送到了黄樵松手里。
不久之后,黄樵松决定采取行动,派代表去解放军阵地联系,开始商讨起义的具体计划。经过一番磋商,双方达成了基本共识:黄樵松的部队将以换防为名放弃阵地,并控制太原城门,引导解放军顺利进城。
为了做好起义的准备,黄樵松找来自己几十年的老朋友、心腹,27师师长戴炳南,跟他商量对策。可是没想到,戴炳南并不支持起义。一方面他对守卫太原抱有乐观态度,觉得太原能撑住,另一方面,他并不认同共产党,也没打算背叛自己的阵营。而且他的部下也在不断劝说他支持阎锡山。最后种种因素下,戴炳南竟然出卖了自己多年的老上司和朋友,向阎锡山透露了黄樵松的打算。
当阎锡山得知黄樵松即将起义的消息后,立刻召开了一场看似重要的军事会议,实际上是个诱捕黄樵松的陷阱。会议的名义很响亮,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逼迫黄樵松到场。黄樵松在此时不知道戴炳南已经出卖了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阎锡山精心设计的圈套。
为了避免引起怀疑,黄樵松决定出席会议,毕竟他当时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认为自己在这个时刻依旧处于掌控之中。然而他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他自己身陷囹圄。果然在会议上,黄樵松被阎锡山等人擒拿,并在随后的几小时内迅速被押送到南京。
1948年11月19日,国民党特别法庭开庭审判黄樵松和王震宇。法庭以“率部投降共军”为罪名,判处他们死刑。
11月27日,黄樵松和另外两人被国民党在南京江东门外的中央军人监狱枪杀。临刑前,黄樵松高喊:“毛主席万岁!”然后英勇就义。
黄樵松的死,意味着“和平解放太原”的计划彻底破灭。解放军只得在1949年发动总攻,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成功攻占了太原。解放军俘虏了包括孙楚、王靖国在内的山西的几位高级将领,但却没有找到戴炳南的踪影。
经过审讯,有人说戴炳南在前几天的炮战中已经被打死了。但他既没出现,也没有尸体,徐向前下令,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戴炳南,哪怕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搜查,解放军终于从戴炳南的一名卫士口中得知了他藏匿的地方。戴炳南被成功抓获,最终被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