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校外培训辅导市场,应该疏堵并举,杜绝资本化

榆木斋 2021-07-22 14:11:34

针对校外培训辅导市场,应该疏堵并举,杜绝资本化

文:枯木

自从5月21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全国各地开始对校外培训市场采取不同程度的整顿和治理,一时间传言四起,行业内风声鹤唳,引起舆论热烈关注和讨论,有的大力支持和拍手叫好,有的则闪烁其词,为资本辩护。

我们先来看《双减意见》,中央会议指出,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因而减负根本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中央也定出基本调子,那就是从严整治。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谋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应该说中央的《双减意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针对目前校外培训教育市场分析得非常到位,也确定了治理的明确方向。然而,该如何具体实施,各地采取的措施不一,有的全面叫停,有的则暂停观望,还有的悄无声息。步调不同,自然会产生异议,甚至还会产生质疑之音。那么,针对校外培训市场,该如何整顿?我们就要分析培训市场产生的根源。

校外培训是一个新兴行业,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大致分为学前早教、中小学教育(K12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阶段,按照内容大致分为教材辅导、兴趣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按照培训场景又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校外培训近些年异常火爆,从最初的单项技能培训(出国英语、考研培训等),然后蔓延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从最早的兴趣素质辅导,逐渐渗入到教材学科辅导;从线下转到线上,最终相结合,可以说,校外培训俨然成了和正规教育体系并存的又一滋生体系。

应该说,校外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整体上来讲,是现行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辅助,满足了少部分人的教育和求知需求,值得鼓励和尝试。然而大家都知道,教育应该是公益性的和半公益性的,可是校外教育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逐利性的本质,逐渐彰显资本的贪婪性,进一步侵袭教育的公益性,使得正规教育开始变形,以至于不少学校公私勾结,变相寻租,教师不安心上课,中饱私囊等乱象丛生,从而严重影响国民教育的有序发展。

当然,有些文章指出“法无禁止即可为”来替校外培训撑腰,这也无可厚非,哪怕是这些人忘了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关系到民族未来走向,毕竟从法理上来说是可以说得通的。因而,关于职业培训、出国突击、考研辅导之类成年人培训市场,我们无从置喙,也以乐观的态度,希望更加繁荣。

然而,倘若校外培训切入未成年人培训市场,挑战国家法律制度权威,在国家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硬生生地插上一脚,强要切一块蛋糕,我们自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行整顿也是顺理成章。这也是中央这次《双减意见》出台的法理依据所在。

当然,针对未成年人校外培训市场,自然不能一刀切,全部叫停。毕竟未成年人培训市场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兴趣班,一类是以学科教材辅导为主的辅导班,这两类培训的目的和作用各不相同,因而要区别对待。

先说兴趣班,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课本知识以外的天赋兴趣技能,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诸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棋牌等等,毕竟很多不在正规教学大纲中,或者学校为了应试也不重视,往往敷衍。给孩子报班,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发掘孩子的天赋和智力,同时还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还可以附带看管孩子,一举多得,对如今的义务教育是非常有益的补充,笔者认为值得鼓励和引导。

不过,兴趣班也有不少弊病。其中不少家长具有功利性,这也是前些年艺术类招生过于泛滥或者有加分降分之类的优惠而导致。于是家长们为此设下伏笔,奔着“有总比没有强”而去,不让孩子落后于起跑线。再加上如今攀比严重,炫耀心理作祟,好像不学就没有“艺术素养”,可能被其他孩子轻视。不过有的就过于执拗,比如大家让孩子一股脑儿地学钢琴,可是这一西方的乐器,引进国内近百年来,弹得好的自然有,然而创作型的有几个?出了几个大家?当然你非要说培养西方艺术素养我辩论不过你。

兴趣班也就罢了,我们再看各种专注于学科教材的“辅导班”,这些年,用“异常火爆”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国人从来都有“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因而,给孩子掏钱从来都是第一位的。不过大家有没有反思过?这些明明列于教学大纲的知识,本来应该在学校学习,教师的天职之一就是传授学科知识,为何需要到校外辅导?如果在校内学不好,那就是教师和学校失职!

然而,国人淳朴善良,很少有“钱学森灵魂之问”,往往归咎于自身,或者随大流,认为孩子在某一学科上落后不是教师责任,而是自家子弟不争气,因而愿意大把大把地花钱让“名师”辅导。其结果是明显的,因为孩子很快有了进步,于是感叹花钱值得。可是,家长们想过没有?既然孩子可以通过辅导使得成绩上升,为何在学校老师却做不到?

也许,有的人归结到如今学生多,老师辅导不过来。不错,这是原因之一,不过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学生多是系统设计导致,很多学校变得托拉斯化,学生人数越来越庞大,班级越来越多,老师确实没有精力去一一辅导。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何学校越来越大?为何以前遍地分布的中小学校,如今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变成了名校附属,要么是合并,原因何在?

其实,追本溯源,还是利益在驱动。学校大了,学生多了,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名校借着名头不断扩张,运用企业经营方式和资本扩张,使得教育产业化,可以谋取不菲的利益,甚至可以借机上市圈钱,摇身一变,百亿富豪诞生。

再则,社会机构也嗅到其中商机,于是吹响资本的号角,纷纷向校外培训冲锋。要么广揽名师,明珠暗投;要么以公转民,乾坤大挪移;要么表里不一,公私合营;甚至没有名师也要造势,用演员制造各科“名师”,忽悠家长们入坑。而这些操作的结果,使得校外培训乱象丛生,机构唯利是图,过度营销;讲师们师德失范,斯文扫地;资本则高歌猛进上市圈钱。

在形势和利益的驱使下,原本应该在学校认真讲课的教师们,要么是没有精力去认真教授学生,疲惫不堪;要么是暗中和机构合作,课堂上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课下辅导,广招学生,从而获取高额辅导费。因此,在校外机构和部分学校以及教师利益一致的合谋下,使得校外学科培训遍地开花,这就是如今学生们不得不参加各种辅导班的主要原因所在。

因而,中央《双减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是彻底整顿未成年人培训市场乱象的执法纲领,对引导培训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该如何整顿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禁止资本炒作和扩张,正如《双减意见》强调“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从而还原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恢复原先“便利化”、“多点化”的学校布局,严格限制学校的班级数和人数,禁止各种学校和机构的事实兼并。使得教师可以有精力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可以高效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于学生。

其次,针对教学大纲内的学科知识,禁止校外机构参与,禁止以收费形式进行辅导。因为这本来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应该在学校内解决。而不是校内藏掖不讲,敷衍了事,校外中饱私囊,败坏师风,正如《双减意见》指出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这样可以完全禁绝各种辅导班满天飞的现象,避免了“教育产业化”乱象,也可以使得教师把精力真正回归教职,不再有“鱼和熊掌兼得”的幻象。

第三,针对各种兴趣班以及假期托管,我们承认这是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允许继续存在,然而要有公益性质或半公益性质,而不是暴利行业,应该是减轻而不是加重家长负担,并且需要不断摸索方式方法。比如今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那就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不过,针对教育部的《通知》,让学校去承担学生暑期托管,很难保障教师以往的福利,也很难统筹安排。虽然该通知明确是公益性质,就怕慢慢转变为创收方式或者强制行为,可能最后费力不讨好,反而落得教师和家长都在埋怨,因而“好心没好报”。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矛盾呢,限于篇幅,我们另文再谈。

2021/7/22榆木斋

0 阅读: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