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去世得早,但他的五个子女都很出息:两名教授三名少将

红色记忆录 2025-04-24 09:50:09

陈赓去世后,他的孩子发展如何?

陈赓有过两段婚姻。1923 年,陈赓在工人夜校结识王根英。彼时的王根英年轻热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陈赓对她一见钟情,可王根英并未回应陈赓的热情。1927 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陈赓与王根英再度相遇。面对王根英,他仍抑制不住内心情感,展开热烈追求。

会议期间,陈赓不断给王根英写纸条倾诉爱慕。王根英性格直爽,将纸条一一贴在墙上示众。可他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坚定追求王根英的决心。最终,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热心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妻。婚后,他们育有一子,取名陈知非。

1939 年,在一场激烈战斗中,王根英为保护重要机密文件不幸牺牲。噩耗传来,陈赓悲痛欲绝。

次 年,一次偶然机会,傅涯在王智涛家中与陈赓相识。陈赓风趣幽默的性格、丰富的战斗经历及坚定的革命信仰,深深吸引了傅涯。陈赓也对这位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姑娘一见钟情。两人相处中,感情迅速升温,很快确定恋爱关系。

在组织的关怀与帮助下,1943 年,陈赓与傅涯终成眷属。婚后,尽管战争硝烟未散,陈赓常奔赴前线指挥战斗,傅涯在后方农村开展工作。

1961 年,陈赓因病离世,此时他与傅涯的四个孩子年纪尚小,最大的 16 岁,最小的仅 6 岁。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傅涯陷入巨大悲痛。然而,坚强的她并未被困难打倒,毅然挑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担。

对于陈赓与前妻王根英留下的孩子陈知非,傅涯视如己出,给予同样的关爱。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陈赓家的五个孩子茁壮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陈知非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他主动申请前往长春一汽,投身于国家建设。而后,他又毅然投身航天工业,在航天部专注于工艺技术工作。

在航天部工作期间,陈知非深度参与多个重要型号的研发工作。退休后,陈知非依旧心系航天,经常受邀为年轻工程师传授经验,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下一代。

陈知建则考入哈尔滨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毕业后,他从基层排长做起,在云南边境参与国防施工时,主动承担最危险的开山爆破任务。一次山体滑坡险情中,他带领抢险队连续奋战 18 小时,用身体筑起人墙,保护设备安全转移,自己却被碎石击中背部,留下永久伤疤。

凭借出色表现,陈知建逐步晋升,最终担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并于 2003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知庶19 岁入伍,他刻意隐瞒自己的家庭背景。在云南边防某部,他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每天背负 30 公斤装备,进行 10 公里越野训练。新兵连结束时,他凭借全优成绩,荣获 “神枪手”“投弹标兵” 称号。三个月后,指导员偶然发现他的档案,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

他曾任驻香港部队副司令、甘肃省军区司令等职,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知涯早年赴加拿大留学,归国后进入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工作。1997 年,作为驻美使馆武官助理,他参与处理多起涉华军事外交事件。被授予少将军衔

回国后,陈知涯在军事科学院从事文史研究工作,主编《中国军事外交史》等多部著作。他带领团队走访全国 30 余个档案馆,挖掘出大量珍贵的军事外交档案。其中,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谈判手稿首次公开,填补了学界研究空白。

陈知进长大后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麻醉学领域,陈知进取得多项突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 “困难气道可视化插管技术” 研究,研发的新型气管导管获得国家专利,使危重患者插管成功率从 78% 提升至 96%。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她培养的 200 余名学生遍布全国三甲医院,许多已成为科室骨干。

总之,陈赓大将的孩子都很优秀,五个孩子中两名教授,三位少将。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