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认识一下“摩拉摩拉(Mola Mola)”,这是啥名字?完全没听说过啊,会有这种奇怪的名字吗?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说法,翻车鱼、翻车鲀,这样你总明白了吧。摩拉摩拉是它的拉丁学术名,拉丁语中表示“磨石”,从词语含义上解释了翻车鲀的外观和颜色,还挺形象的。
要是居住在海边的人或许对这种生物并不感到陌生,天气好的时候能够看到它们漂浮在海面上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像一块特大号的鱼头。但要从生物链上来讲,它们还真就只能选择被啃食,海狮、鲨鱼什么的都能吃上一口。
翻车鲀近照
漂浮的海洋鱼头翻车鲀是众多海洋生物中长相较为奇葩的一个,人们更喜欢叫它翻车鱼,因为它只有一个脑袋出现,几乎没有身子,漂浮在水面上看起来跟翻车现场一样。
不过翻车鱼并不是只有脑袋,它只是特化了自己的身子,之所以长成今天这个奇怪的模样,是因为它们天生就不会长出背鳍。而且当它们长得更大的时候,身体会自行折叠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圆形的舵。
翻车鲀的舵态外观
长成这个样子并不怪它们,基本是和自然选择有关,但是科学家们还不明白为啥它们就放弃了背鳍。尽管翻车鲀属于硬骨鱼种类,但是它的骨骼主要以软骨组织居多,因此体重相对硬骨鱼较轻,这让它们有机会长至超过一般硬骨鱼大小。
进化过程中消失的尾鳍和背鳍被假尾替代,背鳍和臀鳍汇合形成翻车鲀的主体躯干,这一部分如同船只上的舵,依靠摆动水流来获得推力。而它们的齿状锁骨则保留了另外的12条鳍条,并形成圆形的小骨节。
翻车鲀的骨架结构
硬骨鱼家族中恐怕只有它们是“摆烂”高手,就算被天敌啃食,翻车鲀也不会反抗,更不会逃脱,硬骨鱼祖先看了估计得从泥巴里钻出来给它两尾巴。可为啥翻车鲀会以这种方式面对攻击呢?
“摆烂”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其实吧,不是翻车鱼不反抗,是它们反抗不了。因为它们的攻击能力可以说没有,翻车鲀的嘴部下巴有一个喙状的齿板,还有一个弯曲的尖状咽齿,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这也使得它们只能吃点水母、海草、小鱼小虾什么的,太硬太大都吃不下。
翻车鲀嘴部特写
有人可能好奇,这不相当于海底自助餐吗,为啥翻车鲀还没灭绝呢?别急,翻车鲀表示,它有一个秘密武器,用来对抗捕食者。生,可劲儿生,只要后代够多就不怕被吃完。
幼年翻车鱼
不过大多数捕食者并不会将翻车鲀作为主要食物,这是另外一个影响它们存活的原因。翻车鲀因为活动缓慢,所以很容易出现寄生虫感染。双歧管吸虫、阔鱼绦虫、扁虫等等都是翻车鲀的主要寄生虫类,从外表皮到内消化道都有寄生虫的影子。
此外,翻车鲀的内脏器官还可能存有河豚毒素,存量上并没有河豚那么丰富,但这也给它们带来了一定毒性。加之厚实的表皮组织,一口下去全是皮,还有寄生虫,这还有几个捕食者会主动食用翻车鲀。它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漂在海面上的翻车鲀是不是意味着它们要死了?
翻车鱼表示自己在仰泳
海鸟停靠在翻车鲀上面,便会开始寻找潜伏在翻车鲀身上的寄生虫。另外它们也可以像其他鱼类跃出水面,同样也是为了甩开寄生物,不过跳得并不高就是了,只有3米左右,有时还会跳进船上。
尽管翻车鲀没有攻击性,但是被这么拍一下还是挺疼的,更别说大部分翻车鲀能长到几百斤,弄不好船就翻了。有人或许想着打这种鱼的主意,还是那句老话,这鱼要能好吃,早端上桌子了。处理这些鱼皮不说,还有潜在的河豚毒素,翻车鱼的市场并没有太大的潜力。
翻车鱼市场没有多少潜力
是不是像阿三[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