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为发展不惜祸乱天下,佛教如何发展?手段卑劣不惜改变人心

台台君说史 2019-06-03 16:09:41

听一段传奇,讲一场经典,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

以前我们说过,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他诸子百家自此沦为旁支末学,知道三国时期,道家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脉络,之后张角创建太平道,发动“黄巾之乱”,此后道家在人心思变的时候开始搅动大汉风云,先是张鲁创建“五斗米教”,之后于吉在江东广施符水以发展教众,而左慈更是高调的去见曹操,且秘密发展弟子,最终借用司马氏之手夺取天下,将道教发展至顶峰。

动画图:三国英豪

到晋朝开创后,道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的文化以道为主,且融合玄学、方术道、巫术等学派,一时间几乎人人信道,但佛教要不要发展呢?上期我们说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本期我们不妨就来说说,晋朝又一变动,然后真道士是如何不敌假和尚的。

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晋朝开创之后的一段时间,终于爆发“五胡乱华”,这段历史对于汉人来说比较沉痛,在北方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将汉人称为“两脚羊”,但是南方因为有东晋的存在,所以大量的汉人也由此跑去江南避难,在《世说新语》里则记录了两个去南方避难的和尚,这两个人一个叫“愍度道人”、一个叫“伧道人”,这两个人可不得了,他们去南方避难必然是要发展的,但,以佛教当时的发展来说,去南方他们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毕竟道教那个时候才是主流,于是这两个人左思右想,就用佛教的名义发明了一套说法。

影视剧作品里的僧人

这套说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其实就是一碗“心灵鸡汤”,它能督促你看到光明,但却无法达到,那这一套由“愍度道人”发明的鸡汤是什么呢?也就是所谓的“心无义”,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是不是?其实往简单点说就是论述“心无”,再简单点就是告诉你凡事不要太执着,一切顺其自然就好,看起来跟佛家的“放下”很像,但在战乱的年代,确实能给信徒很大的心理慰藉。

动画图:僧人

果然,“愍度道人”只身来到南方宣讲“心无”理论后,是大受欢迎,毕竟道教的那一套更多的注重修身、炼丹以及虔诚等,而“心无”却无需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只劝你不要执着,一时间佛教在南方开始兴起,发展了大批的教众,“佛”由此开始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这个故事还有后续,比如和“愍度道人”一起发明这一套鸡汤的“伧道人”后来委托一位南下的僧人告诉“愍度道人”不要再宣讲“心无义”了,太对不起佛祖了,原句是:“无为遂负如来也。”(引自《世说新语》第二十七门,假谲。)

影视作品里的僧人

但这套理论自宣讲开始后,其在信徒间蔓延的速度如同传染病爆发,哪能是区区一个“愍度道人”想停就能停下的了,且后来的佛教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后,依据《高僧传》,还有高僧慧远对“心无义”的传人道恒进行过一次辩论,虽然获胜,可这套理论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他的“不执着”让大众在战乱年代找到了一种心理慰藉,且将“得不到”、“求不得”的痛苦稍稍减轻,自此,发展了几千年。

影视作品里的僧人

好了,本期的“真道士不敌假和尚”的故事就说完了,我个人觉得“心无义”所违背佛家的核心是灵魂自由,若是真想得到什么,去自我努力,自我超越就好,而这一套“不执着”的说辞,却反倒让主动变成了被动,使得灵魂不自由,由“不执着”变成了“不努力”。当然,我们不能说佛教就此不对,佛学给我们的正面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只是就这件事来说,这种改变人心以求发展的方式,比道家祸乱天下还卑劣,不得不令人感慨。下期我们来说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为何佛教寺庙经常会成藏污纳垢之所”。当然,这些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不周之处还请原谅。

影视作品里的僧人

每天多点历史谈资,与您共同进步,希望您能关注评论,我是台台说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支愍度学说考》、《高僧传》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