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已经夺取荆州的东吴,为什么还是不是魏国的对手?
虽然东吴夺取荆州的手段不是太“干净”,但好歹也算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东吴也算是实力大涨,至少在领土面积上,东吴的地盘是不逊色于曹魏的。
但这都是大家以“现代化视角”观察得来的结果,历史上真正的三国可并不是这样。
虽然东吴当时实力大增,但比起曹魏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而且这个差距也是在逐渐增大的。
越到三国后期,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大的原因:三国时期的地区开发程度不一样。
虽然在地图上,大家似乎发现曹魏和东吴的面积差距很小。
但其实在当时的行政规划上,两国有云泥之别。
东汉当时的全部领土一共分为十三个州,其中东吴在巅峰时期也只有三个州,而且还不是全部占领。
荆州和扬州有一部分地区一直都在曹魏的占领之下。
东吴就像是一个“虚胖”的人,看似雄伟壮观,实则是纸糊的老虎不堪一击。
曹魏除去控制了荆州和扬州的部分地区之外,他们还完整控制了东汉整整八个州。
PS:东汉时期的地域划分是以人口和综合实力为标准的。
笔者查阅《中国人口史》得出了以下数据:
三国最大的曹魏一共有104万户人家,人口更是足足有684.2万。
而相比之下,作为三国时期的第二强国,东吴仅有47.8万户人家,人口也只有314.6万人。
作为最弱小的蜀国,数据更是不忍直视:蜀国共有21万户人家,人口只有一万三十余万。
这是官方推出的,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在这些数据中,东吴和蜀汉的人口加起来仅有曹魏的40%左右,不到它的一半。
这也就是所谓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由来。
而且笔者所公布的数据,是东吴和蜀汉政权势力最接近曹魏时期的数据。
三国时期属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早期,当时的南北方开发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基本上是北方一边倒的态势。
南方第一次超过北方是在八百年之后的南宋时期。
而在当时,曹魏所占据的北方具有绝对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开发程度更是远高于南方。
汉代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持续不断地天灾人祸促使大量人口南迁,才给南方带来了一次宝贵的开发机会。
这些人不仅充实了南方的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蜀汉领导人刘备、诸葛亮和东吴领导人孙权的励精图治,才让南方勉强有了对抗北方的资本。
当然,这个时期的北方正处于历史性的大低谷时期,这个原因我们也要看到。
因为这种种原因的导致之下,在三国初期,这三家势力保持了基本上的平衡。
但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北方经济进入了恢复阶段,而南方的开发速度要远远低于北方,因此双方差距开始进一步变大。
因为魏国的基础优势在那摆着,哪怕按照同样的增长速度,东吴和蜀汉也远远比不上曹魏。
更何况东吴和蜀汉基本上都是在“成长性增长”,而曹魏则是“恢复性增长”,差距一目了然。
相对于南方,北方的曹魏所要做的仅仅是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比如曹操实行的“均田令”,给予了流民土地。
随着北方生产力的逐渐恢复,双方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灭蜀国前夕,曹魏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145.4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将近一半。
而东吴灭亡时,曹魏早已被司马家族取代,他们献上的人口册是:53.4万户。
也就是说北方与南方的差距是在进一步扩大的。
在那个农业社会为主的封建时代,拥有人口就代表拥有了生产力,拥有了粮食,更是拥有了军队。
综上所述,哪怕东吴已经夺取了荆州,可他们与曹魏的差距还是天差地远的,哪怕联合蜀汉也比不过“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
而且更致命的是:东吴的内部派系林立,无法形成北伐的统一声音。
三国鼎立最初的时候,东吴在四大鹰“酱”(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带领下尚且可以抗衡曹魏。
特别是夺取荆州之后,在陆逊的带领下,东吴在夷陵之战把刘备打了个“落荒而逃”。
曹丕三次南下讨伐东吴,也都被他防御了下来。
后来石亭之战爆发,陆逊也是大破曹魏。
如果当时的东吴可以采取积极进攻的方法的话,他们绝对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对比,至少可以为东吴将来赢得更多的资本。
只可惜,当时的东吴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著名的江东四大家族的代表陆逊以及顾雍等掌权派不想劳师远征,远离家乡。
而孙权之所以能建国称帝离不开这些江东旧臣们的支持。
江东贵族们经历了连年的烽火,早已疲惫不堪,心里只想着可以结束战争,发展生产。
虽然有不少“激进派”包括朱恒等人在内都提出了反攻曹魏的策略,但都被四大家族拒绝了。
东吴国内有三分之二的势力对北伐都不感冒,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积极进取的主要原因。
蜀汉这个时期进入了诸葛亮时代,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上下一心倒是屡次北伐,只可惜蜀汉的国力都比不上东吴的一半,所以北伐连年没有成果。
后蜀汉时代,东吴的政权领导阶层诸葛恪倒是曾经短暂辉煌过,他还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挥师北伐,但由于北伐不顺,国内怨声载道,世家大族更是不爽。
诸葛恪也只能宣布停止北伐。
东吴地区的“统一大业”特点极为明显:“知难而退,见易可进”。
哪怕他们坐拥两倍于蜀汉的国力,但在北伐方面他们连蜀汉的一半贡献都不如。
就算是积极进取的诸葛恪,也遭遇了国内的极大阻力。
除却诸葛恪以外,东吴后期就成了“笼中之鸟”,再也没有了大规模积极进取的态度。
综上所述,虽然东吴夺取了荆州,在三国鼎立初期可以联合蜀汉与曹魏形成“抗衡之势”。
但随着北方生产力的逐渐恢复,东吴就再也没有了抗衡的资本。
蜀汉地区尚且知道积极进取,而东吴方面却早已“躺平”,选择了放弃。
这也是曹魏初期一直以,先灭东吴为基本国策的原因。
虽然后世史学家针对蜀汉地区诸葛亮、姜维不断北伐,劳民又伤财所以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大家再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同样也只有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综合国力的差距,以及当时的曹魏统治者并非“昏庸之主”。
虽然蜀汉最终和东吴一样没有逃脱掉灭亡的结局,但从过程而言,无疑是诸葛亮、姜维的做法更让人钦佩和欣赏。
至少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并且敢于向更强大的敌人“亮剑”!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三国志》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小半个荆州在关羽手里可以威震华夏,在江东鼠辈手里却毫无作为,就是合肥给了孙十万也无济于事
东吴鼠辈寸光,哪有这么大的格局和大志
发什么图啊 ?我们汉人皇帝的服装你都不知道吗 ?发一个满清的!真是无语!
东吴鼠辈喜欢搞偷袭
吴蜀两国人才培养,太差劲了,官二代没个象样的,对比魏国差太多了
真搞不懂,为啥宋朝上亿人口,干不过东北百万人口呢,明朝也是几亿人口干不过东北,说白了还是战斗力的问题,人口只是一方面
江东鼠辈就是标准的鼠辈!
北伐是仰攻,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要依靠人力,仰攻作战很吃亏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北伐难有成功者。
孙权后期就不行了
合肥是孙权久久不能放下的一块心病。当初建安十三年周瑜刚刚打败了曹操。孙权一看,哟,下路有机会了。于是亲率大军攻打合肥,结果成就孙十万的威名。却没想到自己剩下的一辈子都在死磕合肥!高兴了要打合肥。不开心要打合肥。情人节了要打合肥。双十一了还要打合肥。 孙权的一生一世都在纠结在打合肥上。最后孙权不烦,曹魏都烦了。后来负责对东吴作战的曹魏指挥官满宠琢磨了半天。既然这么蛋疼,我把合肥城挪走不就是了!于是把合肥搬到了西北三十里外。没多久,孙权带兵又来一看,大吃一惊。我的合肥呢!没有了合肥,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孙权十分的悲伤,直到听人说合肥还在,只不过搬到了三十里外。 孙权匆忙拿出地图一打量,随后半晌无言。因为合肥新城的位置实在离岸太特么远了。最后的结果是,孙权纠结了二十天没敢下船去打。“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这画面,想想也是醉了。张辽威震逍遥津,因为孙权挑衅了曹叔叔的江湖地位,曹叔叔从汉中千里迢迢赶回来教孙权做人。之后曹叔叔的弟弟、儿子、侄子、干儿子……一家老小轮流挂帅,锲而不舍的攻打了孙权十多年。这就是最典型的见你一次打你一次。[呲牙笑]
打。蜀汉亡。不打。蜀汉也是亡
孙十万就是个垃圾
你这评一下三国,这一大堆的史料是怎么引用的?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你引用了哪些,复制粘贴的是吧
荆州在蜀汉手里为什么不是曹魏的对手,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得了两为什么还被灭了,蜀吹为神吗尽喜欢吹牛
鼠吹!对北方的战争两家都是寸土未占,哪就贡献不如西蜀的一半了?葛贼姜维穷兵黩武把家底都耗光了
东吴鼠辈有毛用
没有一统天下的心
东吴是三国最后被灭的。对抗曹魏的主力一直是东吴,蜀汉其实和东北的公孙一样最多起骚扰作用。还有假如我是孙权我也一定突袭荆州,无论哪家占据荆州,东吴都处于战略挨打地位,必须拿在手里才行
第一张图划的是不是错了,当时南郡属东吴,中间隔着刘备,不好补给后来借给刘备,这就是“借荆州”的由来。
那时候东南沿海都是不毛之地,再不明白举个例子吧,就类似新疆这种面积虽大但都是无人区有什么用?
谁说的 魏吴一直在长江拉据 一个上不去 一个下不来
后期的吴国国内也打三国战[呲牙笑]
好
东吴“鼠辈”
东吴鼠辈,背刺狗,孙十万能成大事才怪。
国主无法正常轮替
衣冠南渡我看到的词,后面才开始慢慢开发
不知道鼠吹想表达什么 明明吴是抗魏主力 今天诸葛吹明天五鼠吹 天天说江东 在看看自己 引经据典的,吴是最后灭亡的吧?是事实吧!
生子当如孙十万[笑着哭]
东吴对外战绩拉跨 防御战牛逼 因为大家都是私人军队 就算是周瑜还在 也都要打了8年才得半个江夏郡
那不是荆州,是南郡。荆州大部分地盘在曹操手里,孙权夺回来主要防备的是刘备而不是打曹操。
江东除了鲁肃,其他都有毛病
上游在蜀国手里,实力最强是魏国,再怎么挣扎也是被蜀灭还是魏灭的下场,何必偷袭关羽找不自在呢
历史上刘备只是像孙权要了江陵,孙权在鲁肃的游说下就把江陵让给了刘备,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借荆州,其实孙权之所以把江陵让给刘备是有他的原因的,曹操如果再次南下必须得经过江陵,孙权就是想让刘备帮他当护院,他好处理下东吴内部的问题。
江东鼠辈……[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刘备若以荆州为根据地,西川为大后方结果会如何
没有单挑高手
要是不背刺,配合关羽北伐。孙权把苏北跟皖北拿下,关羽拿下南阳襄阳。整个局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东吴做法:大力发展经济,贸易。积极汉化山越。大力发展交州,对外发展两岛(海南岛台湾岛)。富国养民,寻求突破。 蜀汉做法:北伐,北伐,再北伐。穷兵黩武,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孙子上。实在不行勾结外族。 我就不知道凭什么敢说蜀汉做的比东吴好?
孙刘联盟就是一家合伙企业 还没做大 就开始背后算计抢蛋糕 最后不被竞争对手打垮才怪 孙权第一次偷袭 刘备本可放弃汉中争夺 跟孙权硬刚到底 为何最后选择割让三郡 这就是眼光 没有因小失大 只有消灭曹魏 孙刘才有希望 诸葛的隆中对就很详尽了 最后的夷陵之战 是关羽之死和孙权的再次背盟激起了老刘的怒火 丧失了理智
鲁肃千辛万苦拉了个背锅挡刀嘞,结果两个短视的祸害硬生生让东吴承担了所有[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更加恶劣嘞是,从此两个弱鸡再无可能翻身。面和心不和都算好嘞,一天天互相算计才是季汉和东吴接下来嘞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