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游览。 新华社发
澳门,这片占地仅33.3平方公里的瑰宝之地,奇迹般地汇聚了跨越不同时代与空间的多元文化。东西方文明在此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滋养出澳门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并深深植根于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澳门打造成“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其中,“一基地”便是指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定位。近年来,澳门持续发挥中西文化荟萃、国际交流广泛的优势,全面建设文化产业。
对澳门土生葡人而言,兼容并包的澳门使得少数族群的语言、音乐和菜系等文化载体得以小心保存;对年轻的艺术家而言,多元开放的澳门为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了从街头小巷到国际演艺之都的万千舞台。如果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澳门无疑是一个绚丽多姿的存在,在时代的变迁中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
至于这一容器是何形态,由生活在澳门的人们塑造。
多姿生活
一个在澳门生活68年的土生葡人
红色外套,异域面孔,健步如飞地穿梭在澳门街头,只看外表,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澳门生活了68年的人。
在澳门出生并生活至今的左文轩,讲一口纯正的粤语,出门时会和街坊邻居熟稔地打招呼,澳门人习惯称呼他“Russo”。他的家族从祖辈开始来到澳门定居,爷爷是葡萄牙人,奶奶是广东中山人,他则是地道的土生葡人。
所谓澳门土生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其表述为“在澳门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目前,中葡混血的土生葡人约6600人,占澳门人口的1%。从16世纪中期至今,澳门土生葡人逐渐发展为我国东西方种族混血、民族融合的典型族群,东西方文化共同交融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左文轩幼时在澳门葡语学校读书,工作后曾担任治安警察、娱乐城保安。多年来,他目睹了上世纪80年代多国籍人群的涌入,亲历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盛景,也见证了25年间澳门社会风貌的全面变迁。
25年前,在面临移民和留下的抉择时,他选择了留下,“我是在澳门出生的,死也要死在澳门。”
25年后,看到一个和谐包容、蓬勃发展的澳门,他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1999年到现在,我做的事情都是行得通的,其他人做的事情也行得通。所以,我觉得澳门实现了它的要求,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期望。”
一支传承葡语的土生葡人乐队
受“音乐发烧友”父亲的影响,左文轩从年轻时便开始组建乐队、“玩”音乐。如今,他是“澳门人乐队”的成员兼负责人,同时自己创作土生葡语歌曲。
澳门人乐队(Tuna Macaense)成立于1935年,最初由30多位土生葡人组成,多使用曼陀铃、班卓琴等传统乐器,将土生葡语和葡萄牙民谣音乐风格相结合。旧时,乐队常常走街串巷,为偶然邂逅的人们带来随机的音乐演奏,好不热闹。
1990年,左文轩加入乐队,并于1999年正式接管乐队,开启了新的篇章。多年来,乐队的足迹遍布中国内地、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奏曲目包括土生葡语、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但左文轩始终有自己的坚持。“澳门人乐队需要保持什么呢?我会说就是我们的土语歌,这是我一定会坚持的。我一旦离开澳门去演出,我的歌单一定是以土语歌为主。”
“在松山传出的趣事,很快传到海角游云,立即到达新马路……”这首《澳门就是这样》是乐队传唱度较高的歌曲之一,翻唱于一首葡萄牙法多进行曲《这就是里斯本(Lisboa é Assim)》,歌词由澳门土生葡语诗人阿德(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外号Adé)填写,其中提到东望洋炮台、新马路等多个澳门地标,也能看到诸如min pao(面包)的粤语痕迹。
然而,土生葡语歌曲的传承并不容易。作为一种杂糅了葡萄牙语、粤语、马来语等多语种的方言,土生葡语在漫长的殖民历史中演化而来,澳门土生葡人数量不多,会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更为有限。
澳门回归是一个重要节点。据左文轩回忆,过去,乐队大部分时候是给葡萄牙人表演,演奏葡语歌的数目多于土生葡语歌,“那时候我觉得,那些人只是听,不会有个共识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后,土生葡人这一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保护土生葡人的语言及其文化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澳门人乐队有了更多机会演奏土生葡语歌曲。
2008年,澳门特区政府授予乐队文化功绩勋章。多年来,左文轩一直致力于以音乐的方式推广并传承土生葡语。他将非土生葡人吸纳到乐队中来;在创作土生葡语歌曲时,着重采用重复、有记忆点的歌词和旋律;近几年还经常到学校演出,希望扩大土生葡语在下一代中的影响力,“用音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土生葡语”。
但左文轩不想止步于此,最近,他尝试和年轻的音乐演奏者们合作,将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融入到传统土生葡语歌曲中。“我希望能结合更多中国的音乐元素,尝试把它们与欧洲的音乐风格或者我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我想试试看,把中西结合起来去演绎土语歌,能不能做出一些更突出的东西。”
多元文化
包容和谐共生 “澳门就是这样”
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中西文化的融合远不止音乐层面。
“这么小的地方,能够融合这么多不同国籍的人,而且每个人都能包容,共同生活。”左文轩眼中的澳门,是一个“不需要紧张、不需要快、不需要急”的地方,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包容性。从他身上,似乎能看到整个澳门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
日常生活中,他能够自如地在粤语和葡萄牙语之间切换;走进他的家,映入眼帘的是葡萄牙瓷板画花纹与中国特色十字绣,白酒和红酒摩肩接踵,中国福字和葡式摆件交相辉映,丝毫不觉突兀;亲朋好友来聚餐时,他负责烹饪葡国菜,妻子负责制作湖北菜,马介休和莲藕汤在餐桌上和谐共存;无论是圣诞节、春节还是中秋节,他都会保留部分传统仪式,和家人一起庆祝。
澳门的城市文化,并非只有流光溢彩的酒店高楼,更藏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花纹、转角的葡式餐厅中,人们偶遇的每一道风景都有可能是澳门独有的印记。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包括22座历史建筑和8个广场前地,既有大三巴牌坊、圣保禄大教堂等西方建筑遗迹,也具备妈阁庙、郑家大屋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澳门的“土生土语话剧”和“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成功入选。土生葡人文化充分反映出澳门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特质,也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见证。
历经葡萄牙文化占主导的百年岁月,澳门回归后,中华文化逐渐显著地表现出来。语言、节庆、美食、建筑……不同文化在碰撞中走向交融,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澳门就是这样。
国际舞台
城市文化滋养当代艺术灵感
多元文化的交汇使澳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也为澳门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伸展、下腰、旋转、跳跃,在澳门妈阁庙、大三巴牌坊等世界遗产建筑之前,现代芭蕾舞者们用舞蹈姿态展示建筑美感,再现澳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这是澳门现代芭蕾艺术学会会长舒琴的最新作品之一,其创作灵感正是澳门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
“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舒琴说,“我们把美好的东西放到美好的空间里面。澳门已经成为了世界古城,我们把建筑和现代芭蕾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通过一种灵动的芭蕾舞的方式,看到后面的这些遗产建筑。”
舒琴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做的现代芭蕾,是东方神韵融合西方芭蕾艺术的原创舞台剧。”在澳门建筑文化之外,她基于冼星海的成长故事创作《少年星海》,基于澳门保存的岭南和葡萄牙文化仪式创作现代芭蕾舞剧,澳门的历史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构成了她的艺术表达灵感。
澳门青年展艺协会会长黎翰澄,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澳门90后音乐人。自幼学习钢琴的他,曾创作原创粤语歌曲《七子新歌》,用流行音乐的方式传承《七子之歌》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唱响澳门回归祖国后的时代新声。
在他看来,澳门独特的文化历史让这座城市到处充满了灵感,艺术情感得以在此自然抒发,而“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则为澳门音乐人提供了更多自我表现的舞台。黎翰澄说:“我们澳门人的音乐作品更加容易在不同地方有播放机会,国家也给予我们很多这样的舞台,让我们去实现音乐梦想。”
澳门是一个国际化城市,在这片文化交融的土壤之上,澳门青年音乐人和澳门土生葡人、内地同胞和外国艺术家们碰撞思想、交流想法,很多新生代艺术作品由此诞生。今年,黎翰澄还帮助100多幅澳门作品和800多幅内地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让澳门和内地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走向国际舞台。
正如他所言,“澳门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定位,作为艺术行业的持份者,我们怎么去运用好澳门定位,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古今交融构建“小城大舞台”
薄荷绿色的建筑外墙、罗马圆拱式的门廊和落地窗,一棵盘根错节的古老榕树挺立在庭院之中。走在澳门历史城区,一栋特别的建筑时常吸引游客驻足。
这是岗顶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由土生葡人马奇士设计,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剧院的内部空间同样保留了葡萄牙殖民地时期的特色,紧凑的舞台和仅有的276个座位构成了经典的剧院设计,曾是当时澳门葡人的主要社交活动场所。
从1860年始建于今,岗顶剧院经历了164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仍在承办不同类型的艺术演出和文化活动。舒琴以岗顶剧院为灵感,正在创作一场新的现代芭蕾舞剧。她为岗顶剧院的历史积淀所触动,“在岗顶剧院里创作内容时,你可能更重视的是它的历史故事,是它的人文,是它的中欧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
金光综艺馆、银河综艺馆等一系列大型现代化演出场馆的拔地而起,则为澳门演艺市场增添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依托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功能完善的舞台装置,这些场馆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澳门由此成为承载国际化演出的绝佳平台,进一步巩固“国际演艺之都”的定位。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在演艺事业的硬件配套方面,完善包括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和户外表演区在内的多个场地;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创办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澳门艺术节、中葡文化艺术节等多项活动;在夜间文旅体验方面,积极利用文物建筑举办夜间表演,于大三巴牌坊举行不定期露天音乐会、于岗顶剧院举行长驻演出“法朵之夜音乐会”。
在此背景下,澳门覆盖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艺术、从小型本地表演到大型国际演出的大众需求。据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2023年,澳门特区政府与民企举办大型演出逾2000项,艺文活动共逾万场次,参与人次近2000万,休闲企业举办的大型演唱会观众达100万人次,创造近11亿票房。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的专访时表示:“非常希望未来的演艺事业发展能够更广、更深,特别是在国际影响力上,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一角色。”
在音乐的交响中、在舞蹈的律动中,澳门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的小城也在一张一弛地呼吸着。辗转25载,澳门的城市版图显著扩张,城市文化也在时代变迁中经历了深刻的转型。
中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逐渐占据主导;新兴文化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澳门的文化景观增添了无限生机。这里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历史与现代相遇、对话的舞台。澳门在这25年间创造了无数新的故事,也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构筑了根基。
新造的回忆是否追赶上了海域填埋的进程?面向无垠的太平洋,似乎有一个人正站在新的陆地之上,站在时代变革的潮涌之尖。那是归家的游子在直面过去,也在直面自己。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统筹:王佳 陈伟斌
执行策划:柯晓明
执行统筹:李冠祺 李敏谊
采写:刘红豆 李冠祺 阮姗姗 李敏谊 王熠 宋可心 陈灿荣 吴彦洋 吴泽嘉
本篇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