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共享厨房”,为何场场爆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2 07:56:30

最近,江苏科大“共享厨房”经过前期试运营,10月底开启线上预约,一个多月来,场场爆满。中心提供免费场地和调味料,学生可自带食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烹饪家乡特色菜的同时,也把“共享厨房”当作了一个调适心情、排解压力、沟通交流的场所。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表示“羡慕”,希望也能体验一下“共享厨房”带来的新奇感觉。其实,不仅是江苏科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就推出了“共享厨房”系列活动,同学们能在宿管阿姨的指导下学习做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样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点赞。

“共享厨房”到底好在哪里?“家乡菜”当然是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词。高校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但肯定都带着一份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不仅暖胃而且暖心,对每一个身处异乡的年轻人来说,无疑都是最好的慰藉。

“交流”则是另一个关键词。年轻人们聚在一起,不仅可以尝到朋友亲手烹饪的“家乡菜”,还可以趁此机会深入了解彼此,培养一生之中最珍贵的情谊。如此温馨的场景,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其实,不久前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携手推出的“共享食堂”,同样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好评。名称虽然稍有不同,但强调的“共享精神”却是共通的。不难发现,高校中各式各样的“分享”项目正在不断涌现,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管是共享厨房,还是共享食堂,既让学校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也节省了学生的费用支出,还培养了环保意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从供给层面来看,高校可以“共享”的资源本身就非常丰富,且利用价值高。

除了食堂和厨房之外,如宿舍、礼堂、会议室、大型试验设备、试验器材、图书馆图书资源,以及生活娱乐相关的食堂、文娱活动中心、操场等,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多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如果能进一步推广“共享”模式,其实不仅能让同学们受益,也能激发校园中年轻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也正是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共享+校园”模式到底该怎么用,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需要严谨的论证和研究。“共享”是一种精神,但不能成为一种“噱头”。比如有学生就担心,厨房、食堂虽然可以变成流动式,但会不会由此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共享厨房免不了要面对人流量不断增大、食材来源难以确定的现实问题,如何及时引导?这些都需要校方加强管理和监督。

网友们为“共享厨房”点赞,其实也就是在为大学教育中的“共享精神”点赞。人们的共同期盼无疑是,高校资源能够达到更高程度的利用水平,大学生们也能通过“共享模式”更深刻地理解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大学精神。

来源:光明日报

0 阅读: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