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谷似,沈厚鋆
先祖父沈家本(我原姓沈,北京解放前因地下工作需要,化名余谷似。本文另一作者沈厚鋆是我侄子),乃清末保定知府,因支持义和团运动,初被清廷论死,后免死罢官。我家中藏有一些颇具价值的史料,多已散失。这里追忆三件义和团运动时有关保定地区历史情况的文物如下,
第一件是写在一本碑帖后面的题跋(记得是碧落碑,或集王书圣教序),题跋的大意是说,驻在保定的法国教士杜保录阴狠狡诈,在义和团尚未到保定前,曾因强占公私土地扩充教堂事和当时的直隶臬台廷雍(字劭民)、保定知府沈家本(字子惇)发生过尖锐矛盾。当八国联军攻入保定后,杜乃唆使洋兵火焚府署,致使所藏书籍碑帖尽毁于火,仅此册携在行篋之中幸存下来。
这段题跋是沈家本的第三子沈承烈所题。由于这部帖是普通拓本,又是手工裱在白皮棉纸上面的,我感到没有丢失的可能,所以未存副本,不意竟毁于十年浩劫,至今思之甚觉可惜。
和这段题跋有关的,还有如下一段传述:在义和团运动初期,驻在保定的最高官员是藩台廷杰(此人自号“不醉生”,实则是个亲洋媚教、醉生梦死的买办型官僚),其次是臬台廷雍,再次是保定知府沈家本。
廷雍和沈家本二人是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沈的长子沈承熊是义和拳坛民,运动失败后,颠沛流离,死于河南),由于政见不同,这三个要员之间形成两派,矛盾甚深。特别是遇到拳教关系的问题时,各执己见。加以法国传教士杜保录因争地事与臬、府二员已成仇雠,故八国联军侵入保定后,廷杰和杜保录互相勾结,唆使侵保的八国联军首领出面要挟清廷,强以处决臬、府二人为保定息兵条件。
腐败的清廷,迫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将臬、府二员论死,廷雍当时被处决,沈陪绑后押回候秋审。通过忠直爱国官吏的血,进一步暴露了清廷投降媚外的面目。清末有的高级官员也和广大群众一起参加了反帝反清的行列,这决不是偶然的。藩台廷杰虽因崇洋媚上得势于一时,不久就当上了清廷的刑部尚书,但在人民的眼中,只是个无耻的小人,卑鄙的政客。
廷雍
第二件文物是八国联军入侵保定前夕,清廷内阁中堂、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给臬台廷雍的一封信。这封信只在信尾署了“名另具”的字样,看来是属于绝密件的。和这封信一起还有一张叠痕、蛀痕都一样的李鸿章的大红名片。从书信的口气来看,也可说明写信人就是李鸿章。此件虽已于十六年前毁于火,所幸二十四年前录有副本,最近在书丛中发现。信的全文如下:
劭民尊兄大人阁下,飞启者,顷抵京,甫经下车,据翻译委员面称,今午晤英国窦使,称:赴保联军因雨迟发,现定十九日由京起程(此处夹行小注云:约七日到保)。各国队伍约合万人,系德统帅主谋,商令英提督领队前往保府。如有官军抗拒,即痛加剿洗,鸡犬不留。如不迎敌,可派弁目,执白旗相迎(此处双行小字注云:西例,凡议和皆用白旗止兵)。闻彼队亦执白旗,彼此商定扎住之地。议明将保府现存教士及正定教士、监工人等,交其带还,敌队可不进城,但将城外房屋或城楼毁伤数处,以示薄罚。若能如此,保全多矣。务祈阁下严谕将士,勿轻用武挑衅,致启不测之祸。吕提督可令赴河间一带,统带所部,剿办拳匪。至正定教士等,务须电饬该镇府,星夜护送至定州。搭轮车进省,以期迅速。此事已与庆邸会商,望照办。勿误机宜。盼切,祷切。专(此)飞布。顺颂勋祺不一。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买办,是出卖祖国的败类,也是扼杀义和团运动的刽子手。
第三件文物是廷雍画赠沈家本的一幅团扇册页。画的是一座依山临水的彩绘楼阁,楼前波涛浩瀚,天水相连,朝烘托着一轮初升的红日;楼后林木蓊郁,峰崖苍润;上端中右方有廷雍的题识,大意为:
曩见山海关外老龙头有此景,故追抚其意。
按山海关外老龙头处原有座澄海楼,殿阁巍峨,是当时名流感时怀古,抒怀寄情的胜境。可惜在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由此登陆时毁于炮火。因此廷雍以此幅赠沈,显然具有自勉、勉人的深意。同时还寄托着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怀恋和对国事日非神州陆沉的无限感愤。
于此可证,清廷中一些具有爱国和正义感的地方官员对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倒行逆施、出卖祖国的行为是深感愤慨的。廷雍、沈家本二人终因支持义和团运动而落得一死一黜,这也决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