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伐辽,险些送命,宋朝对外战争真的这么弱吗?

黄皓评历史 2023-02-24 09:33:02

从宋太宗即位开始到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前,其对外政策的特点便是延续宋太祖时期的对外政策,将主要精力致力于稳固统治。从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开始到雍熙北伐失败,宋太宗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改变宋太祖时期多方和好的对外政策,实行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谋求实现恢复"中朝王疆"

一、两度北伐,图制辽朝

宋太祖在位时期和宋太宗在位初期,因实现统一和巩固统治之需要,在对辽政策上采取备边通好之策,双方使节交流不断。然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征伐太原导致宋辽关系开始破裂,而宋太宗出兵幽蓟则标志着宋迁关系的彻底破裂。

北汉灭亡后,宋朝君臣关于是否继续出兵幽蓟就曾展开争论。当时,大部分宋军将领以晋阳之役后师乏铜匿、未颁赏赐,不愿继续出兵,但不敢上言。殿前都虞候崔翰等人为迎合宋太宗意思,支持维续用兵,收复幽蓟,“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

晋阳之役,北没灭亡,宋太宗志得意满、信屯十足,主张一鼓作气收复幽蓟。在宋太宗看来,"北燕之地,本为中国之民。晋汉以来,契丹窃据,迄今不复,垂五十年。国家化被华夷,恩覃动植,岂可使幽燕奥壤犹违礼义之乡,冠带遗民尚限边荒之俗!"故宋太宗下诏继续北伐,于同月二十日攻占岐沟关,包围幽州城。

但由于宋军师疲急、粮饷不济,再加上幽州城高难攻,故久攻不下。至七月初,辽朝援军已至,宋太宗不得不率军迎战。宋、迂两军于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宋太宗本人亦身中两箭,乘驴车狼狈逃跑才幸免于难。

"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敌人追之仅得脱。凡行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殡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竟以箭疮发一云"。高梁河一战后,宋辽和好局面彻底被打破,辽朝多次出兵挑畔,宋辽爆发多次冲突。

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虽未打消收复幽蓟的想法,但在对辽政策上开始趋于谨慎。"朕每读老子至‘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未尝不以为规诫。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翌年十月,宋太宗在给河北边军的诏书中,一方面为北伐开脱,表示北汉是中原故土,收复河东乃义不容辞,故自己并非穷兵黩武,只因北汉不遵朝化,才兴兵北伐。但辽朝却无端出兵,破坏与宋朝的关系,才有高梁河之战;另一方面宋太宗严令边军不得擅自出击,为图维持与辽朝的关系,表示愿意"屈己息民"。

但随着宋辽之间小规模战斗的增多及宋军的不断获胜,宋太宗似乎又看到收复幽蓟的希望。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宋太宗亲自审讯高阳关解送汴京的辽朝“生口”,得知"契丹种族携贰,虑王师致讨,颇于近塞筑城为备"的消息,甚为高兴,始有意再次北伐。参知政事宋琪接连上书反对,"国家不须致讨,可坐待其灭亡",并以晋高祖之例劝谏宋太宗息民生产、暂停北伐、交好辽朝。应该说,至此时止,宋太宗在是否再次北伐上,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

但雍熙H年(986)情况发生变化,而引起变化的导火索便是辽景宗去世和萧太后监政的消息传入宋朝。太平兴国七年(982),迂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其母萧绰,被封为"承天皇太后",临朝称制,总摄国事。萧太后摄政期间,巩固统治、任用贤才、发展生产,辽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雄州知州贺令图侦知消息后,不加详查,便急忙上奏朝廷,力促朝廷借辽朝主少国疑之机出兵北伐。随后,岳州刺史怀浦、文思使薛继昭等人也相继上奏,请求宋太宗趁此时机一鼓作气击败辽朝、收复幽蓟。

宋太宗闻讯大喜,并未对消息细加验证,再加上宋军多次据城击败辽军,导致宋太宗对辽朝的军事实力做出错误的判断,决议再次北伐。宋琪仍多次上书反对,并建议宋太宗一方面继续采取"联夷抗辽"之策,拉拢奚族、渤海等部族;另一方面建议宋太宗通使辽朝、结为盟好、弭战息民。大臣李至也上书反对,认为宋朝"北有戎援之虞,南有中原为虑",如若再次北伐则可能会动摇国本。

但当时宋太宗已然下定决心、再次北伐,故和议之策是未被采纳。雍熙兰年(986)正月,宋太宗不顾大臣反对,下诏宋军分三路北伐辽朝,收复幽州。北伐初期,宋军出其不意,各路均取得一定的战绩,相继占领固安、新城等地。

同年三月,辽朝萧太后下诏耶律休哥率军迎击曹彬部,耶律斜珍迎击潘美、杨业所部,萧太后、辽圣宗则率军南下亲征。宋军自开战以来,虽取得了不少战绩,但日益骄躁。尤其是曹彬部建功必切,盲目进军,为迂将耶律休哥所阻,又逢天气炎热、军士疲乏、粮草不继,不得不弃守涿州。宋、迂两军于歧沟关发生激战,宋军大败。辽军乘势反扑,宋朝三路大军皆败,损失慘重,北伐期间所夺取的州县再次失守。

二、用兵交趾,收复故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交趾发生内乱,大将黎桓趁继位地下稽年幼,囚禁丁族人,篡位自立。知州侯仁宝侦得交趾内乱的消息,便即刻奏报宋太宗。宋太宗听闻大喜,认定此时便是对交趾用兵的重要时机。同年七月,宋太宗遣军水陆并进,对交趾用兵。八月,宋太宗派遣卢多逊携带文谕出使交趾。

在文谕当中,宋太宗明确地表达了收复交趾、恢复旧疆的愿望,宋太宗的这份极具威胁性的文谕严词警告黎桓,希望黎桓能知难而退,进而收复交趾。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双方不得不兵戎相见。十一月,黎桓遣使进贡,在奏疏中不断为自己狡辩,希望宋朝能够承认其统治地位。

虽然黎桓在上书中表现得很恭敬,但却丝毫不谈归顺的事。宋太宗认为黎桓遣使是缓兵之计,更不愿意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当时孙全兴等己出兵数月,遂对来使寝之不报。十二月,宋与交趾的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宋朝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宋军诸部不谐,被黎桓利用机会各个击破,战局随之急转直下。

同月,黎桓设计擒杀宋军将领侯仁宝,导致宋朝水军大败。宋军将领听闻水军战败,准备撤退。黎桓则率军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死者过半,宋将郭君辨、赵奉勤等亦被交趾擒获,余部不得不撤回宋境。

交趾之战失败后,宋朝君臣对是否将战争继续下去以及如何对待交趾问题展开讨论。田锡在奏疏中认为宋朝虽然经过宋太祖、宋太宗的统治,基本实现统一,国力强盛,但仍面临许多问题。

一则同北汉的战争结束后,宋太宗并没有按照惯例对宋军进行赏赐之事,导致宋军诸多将领怨声较大;二则在田锡看来辽朝才是宋朝的心腹大患,"今北方之戎,不来朝贡,幽州孤垒,未复对疆"。为此,田锡引周公、唐太宗之例劝谏宋太宗停止对交趾的战争,"交州未平,不足损陛下功业;交州既得,不足光陛下威声"。

在奏疏的最后,田锡建议宋太宗"不务广于边鄙,唯务广于德业",如此"远夷自然入贡,外域自然来降"。在宋太宗看来,无论国力还是军力,宋朝对交趾都占据优势,收复交趾只是时间问题。但如果对交趾的战争不能速战速决,很可能会拖垮宋朝,况且这个时期宋朝在北方还与辽朝围绕幽蓟地区展开争夺。故宋太宗欣然接受田锡的建议,从交趾撤军。

同时,黎桓也表示谢罪。此时,宋太宗虽早己将注意力放在同辽朝的关系上,但对黎桓的僧越行为并不死也,仍希望对黎桓加以羁鲜。八年(983)五月,宋太宗在给黎桓的诏书中提出如下方案:即任命年幼的丁睿为名义上交趾首领,黎桓任副职,实际负责交趾事务,待其成年之后再由黎桓辅政;如果他确实无材可取,没有能力治理交趾,则由黎桓主政。

在诏书的末尾,宋太宗希望黎桓能够将丁氏母子送至宋朝,由宋朝加以保护。但当时黎桓已完全压制了交趾政权,并己迎娶丁睿之母为妃,故并未回文。然而宋太宗此时已是无暇顾及,故此事不了了之。

三、总结

纵观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至雍熙北伐前的对外政策,便可发现随着权威的逐渐巩固,宋太宗对宋太祖时期多边和好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谋求实现恢复"中朝王疆"。

0 阅读:4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