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韵缘|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个春天该如何捂?

龙龙评星座 2025-02-26 10:05:04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条广为人知的保健防病谚语。在春天,由于气候乍暖还寒,早晚及室内外温差大,加之常有春寒侵袭,若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可能会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因此,“春捂”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关于春天如何“捂”的建议:

一、捂的时机

早晚天气凉要捂:春天虽然升温较快,但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导致气温急剧变化。早晚气温较低,需要适当保暖。

中午气温高时不捂:中午气温偏高,这时不宜过度保暖,以免出汗后着风感冒。

二、捂的部位

腹部: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儿童脾常不足、脾胃尚未完善,更要特别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以把衣服塞在裤子里,减少腹部受凉。

下肢: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底有涌泉穴,下肢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是三条阴经的经脉汇聚的地方,寒邪容易从这些穴位侵入人体。因此,除了裤子要防风之外,也不要过早换上凉鞋与短裤,避免光脚行走。

头部与颈部:头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春天保护好头颈部至关重要。

三、捂的程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宜。如果捂得过于严实导致身体出汗,反而容易着风感冒。

如果捂的时候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感觉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

四、结束春捂的时机

一般而言,15℃是一个临界温度。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当气温高于15℃时,可以考虑适当减衣。

如果气温15℃以上的天气持续7天以上,就可考虑结束春捂。但这也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

五、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衣着方面要注意“春捂”外,饮食也很重要。春季可适当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姜、豆豉、韭菜、葱、香菜等,同时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春捂”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等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保暖措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