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名利,归隐田园。5首潇洒不羁诗词,助你看破迷惑,清静自持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09-05 19:58:01

【01】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五代·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李珣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前蜀的宰相,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前蜀灭亡后(925年被后唐所灭),李珣选择不仕后蜀,而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以远离尘嚣,以及对前蜀故国的思念之情。

选择离开政治中心之后,他便开始了一段隐居的生活。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途经湖南、湖北等地,并在那里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后来他又溯湘水而上,最终到了岭南地区,长期居住在那里。

潇湘的静夜里,碧静无瑕,清风轻轻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挂在家中的水墨小品。月光如洗,轻轻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我悠悠收起钓竿上的细线,轻轻摇着我的小船,向着家的方向缓缓归去。

这里,绿水环抱,便是我的温柔乡;船篷虽小,却是我最安心的避风港。山珍海味虽诱人,却不及我每日粗茶淡饭中那一碗糙米饭、几条小鱼小虾来得滋味悠长。

手捧一杯清酒,目光掠过满满当当的书架,心中满是满足与宁静,名利纷扰,早已随风而去。

作者先是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后面慢慢地带出了无视荣辱、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

整首词旷达超脱,余韵悠悠,大概他是受了中唐张志和《渔父》的启发吧,他写的是渔隐之乐,轻轻数语,不但写尽夜色美景,闲适生活,更多的还有自己恬和淡雅,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怀。

【02】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宋·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谢逸一生屡举进士不第,以诗文自如娱,布衣终身,他特别擅长于写景,风格柔软飘逸。我们可以从这篇诗词中佐证一下他的风格。

细碎的楝花轻轻洒满石阶,空气中弥漫着它们淡雅的芬芳。梅雨季刚刚过去,微风带着初夏的清新悄悄吹起,就像萍草在水面轻轻摇曳。

我的幽情如湘水一样悠长,江南水乡的温婉景致亦常常不经意间溜进我的梦乡。

读书倦了,抬头便听见窗外鹧鸪的啼声,悠悠扬扬,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在南窗的暖阳下,不知不觉间便沉入了梦乡。

此情此景此心情,我多想与人分享,却发现无人伴我左右,谁又能轻轻解开我心头那抹淡淡的忧愁呢?

在修长的翠竹旁,透过稀疏的竹帘,我轻歌曼舞,一曲终了,以扇轻拂微尘,舞罢,一阵微风轻轻掠过,微微掀起我的衣袖。

人群散去后,世界变得格外宁静,抬头望去,碧空如洗,一轮淡月悄然挂上夜空,大概一个人的夜晚也挺好,可以沉浸其中遥想心事。

其实身为一介布衣,也挺好,没有繁复的公务,没有勾心斗角的同僚,更不会有宦海浮沉的沧桑宿命感。

一首夏季避暑词,上片写了夏日景色,无不在展现着自己闲适的生活状态;下片写消夏生活,最后以景融情,将孤独和哀愁融入这无边的夜色之中,余味悠长,令读者情感从极度舒适又慢慢转入淡淡地忧伤。

【03】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元·张养浩《山坡羊·一个犁牛半块田》

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他自幼聪明苦读,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来避祸弃官归隐。

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这就是其中一篇。

有那么半亩方田,一头老牛慢悠悠地耕作着,丰俭由天,主打就是随遇而安。

日子简单,粗茶淡饭却总能填饱肚子,早晨的粥,夜晚的饭,都吃得有滋有味,心里头那个暖。

穿的粗布衣裳虽不华丽,却比那丝绸更贴身,更暖心,长了挽一挽,短了也能将就,自在得很。

家,不过三两间茅草屋,简陋却温馨,住在里头踏实,出门也安心。雨后初晴,最是惬意,驾一叶扁舟,悠悠然去河边垂钓,钓竿轻垂,小酒慢酌,那份悠闲自在,千金难买。

夜幕降临,一家子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我讲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也叽叽喳喳分享着他们的世界,笑声连连,温暖了整个小屋。

夜深了,一觉睡到自然醒,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脸上,那份慵懒,比神仙还逍遥。

偶尔,我会独自踏上南山,找一处无人的幽静山谷,捧一卷书,或坐或卧,随性而为,放声大笑也不怕人听见,那份自在,是尘世难寻的清净。

这应该算是一篇日记形式的自述自况,这纯真自然的农家生活,与险恶的官场生涯相比,高下立判。

在朝时为了功名经常惹是非,现归隐于山林,田园,对功名利䘵全都抛在了脑后。现在拥有的闲适安逸与过去的恐怖官场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当然,对于写出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张养浩来说,他不是因为贪图清闲享乐才离开的官场,而正好是看清了官场的黑暗腐败,他才抽身离开归隐山林,也算是对世事无奈的嗟叹吧。

【04】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金·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生活的年代,正值金与南宋,金与蒙古不断发生战争的动乱时期,并亲身遭遇国破家亡之痛,他的很多作品都在描写战争丧乱与家国沦亡,感情凄切而悲郁。

他也有一些作品在描绘自然景致别有特色“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这样的诗句境界清远秀美,沁人心脾。

历经一番动荡生活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沂州),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也已久逝去。

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回到故乡,表面上虽是欣慰与满足,但在字句中也隐约透出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

层峦叠嶂间,城市的喧嚣悄然远去,我们的小村落更显岁月静好,年丰人安。

我随心而居,选了一处人迹罕至的秘境,那里,窗棂之外便是连绵的翠绿山峦,屋后则是松柏参天,一棵棵挺立,守护着这片宁静。

种树嘛,就交给那些有朝气的年轻人吧,他们种下的是十年后的参天大树;耕作也是,一年一熟的谷物,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希望。

而我,一个闲散的老头儿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它轻轻拂过脸庞,带着自然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回归于山林的元好问,句句都是赞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

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05】

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

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

随时过遣休生受。

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妻儿胖了咱消瘦。

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元·马致远《四块玉·叹世三首》

马致远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成年后,多少有怀才不遇的悲愤,后面也归隐于江湖。

手里捻着路边采来的野花,肩上挂着自家酿的粗酒,这样的日子,烦恼似乎都不好意思来打扰。

那些高官厚禄、天天大鱼大肉的生活,想想也就罢了,哪有我两亩小田、一头老牛,饭后一觉到天明的自在?

曾经也有过辅佐国家的大志,也有过揽月摘星的梦想,但生活啊,总爱跟我们开玩笑,有些东西注定不属于自己,那就不如放手,让它随风而去。

人生嘛,就是要学会顺应时势,随遇而安,这样才不会太累。身上有几件暖和的棉衣,就足以抵挡冬日的严寒,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月光下我缓缓前行,星光洒满归途,旅馆成了临时的家,寒食节过了,转眼又迎来秋凉。

看着妻儿日渐圆润的脸庞,再看看自己瘦削的身影,心里既有欣慰也有无奈。

很多人睡觉时为琐事烦恼,外出行路时也忧愁,人就是这样,想要百事无忧,可能要待到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忧愁才算真正了结。

傻啊,人生苦短,真的没有必要这样啊。认真细品宋代王柏的这一句“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闲人。”我们都是红尘中的过客而已。

人生在世之所以过得苦,究其原因,是为事事放不下,看不开而已啊。

学会放下执念,正所谓“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6 阅读:190
评论列表
  • 2024-10-28 12:09

    看图[点赞]。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回复:
    感谢你的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