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化工之父”范旭东:“不朽清辉光史乘”

财视传播 2022-07-04 11:50:17

一百多年前,正值清末风雨飘摇时。有一天,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校长酒井在和一名中国学生谈话时感叹:“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

酒井校长想必没料到,正是这句话,开启了数年后中国人的第一家精盐厂、第一家纯碱厂、第一家硫酸厂、第一家化工研究机构……

范旭东/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没错,这名中国学生名为范源让。正是校长的这句话让他决心改科,25岁时,他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并为表决心更名范锐,字旭东;32岁时他回国启动创业历程,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更成为中国近代重化工行业的奠基人。海归科学家创业,难以考证范旭东是不是第一个,但一定是最值得铭记的一个。

无论是精盐、纯碱还是硫酸的工业制造,在当时的中国都无基础可言,范旭东的精盐熬制是从荒滩开始的,纯碱提炼始自架在家中院落的冶炼炉。但就是凭借这样的条件,他先是研发出95%的精盐,又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制碱的研发,再高调进入硫酸领域。更让人佩服的是,技术人员创业,通常管理会成为薄弱点,因为他们往往长于科研却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于范旭东而言,这却成为又一个优势。作为企业创始人,据说他脾气暴躁,情商也不高,但却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极强的战略定力。对外他竞争策略灵活,常能化解危机,对内则知人善任,极重人文关怀。中国企业的8小时工作制,是由他发起的;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是由他而来,其威望不仅限于企业,而且延展到行业内外。

30年创业,范旭东真正如他为自己改的名字一般,做到了锐不可当。如果再考虑到大半生都在动乱中度过的背景——从八国联军侵华到辛亥革命,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当时“船王”卢作孚对他的评价就更实至名归:“不朽清辉光史乘”。

“燃起一把科学的火种”

范旭东17岁时前往日本留学,并非因家境优渥,而是出于被迫。因兄长范源濂参加“维新运动”和湖南起义失败两次逃亡日本,受牵连的范旭东也不得不跟随兄长同往。在日本完成高中学习后他原本学医,后改为学“更有用”的学科专攻化学。

1910年,范旭东大学毕业,起初留校做助教。次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和那个年代许多爱国青年一样,范旭东认为巨变时代应“回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国后,他先是短暂地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工作,后进入财政部所属的盐务机关,并得到了去欧洲考察盐务的机会。在这次近一年的考察中,范旭东比较详细地了解到欧洲国家的制盐方法,这成为他创业的引线。

那时,西方国家已明确规定,盐中氯化钠含量高于85%才可供喂畜使用,比例达到95%方可食用。但因采用土法,中国食盐中这一比例甚至不足50%,中国人因之被讥笑为“食土民族”。

范旭东的第一次创业就选择了从盐开始。

1914年一个凛冽的冬日,31岁的范旭东站到了天津塘沽海边的盐滩荒地上。这里满目凄凉,但盐蛇无边无际,一片晶莹,引起他无限豪情。就这样,久大精盐公司蹒跚起步,范旭东亲自上阵,日以继夜,依靠简陋的设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粗黑的海盐变身雪白粒细的精盐,且氯化钠的含量达到90%以上。到1915年年底,第一批量产的国产精盐终于问世,品牌名为“海王星”。

接下来,尽管经历了一系列那个时代创业的独有挑战,比如旧盐商抵制、洋商竞争等,但在范旭东的不懈操持下,久大还是坚强地成长起来了。到1920年,久大年产精盐已达3万吨,鼎盛之时,可向全国每人每年提供一斤精盐,中国人“食土民族”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范旭东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把目光又投向制碱。碱用于印染,价格昂贵,但和盐一样,在彼时的中国尚属空白,而且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方法为几个西方国家所垄断。正因此,国内下游企业受制于人,尤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洋碱”进口量锐减,价格暴涨,以碱为原料的中国工厂纷纷倒闭。

1920年的永利制碱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因为在技术上几乎无从借鉴,这次创业显然困难更大。范旭东索性请人设计了一座小型石灰窑,制成一套制碱设备,直接安装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开始摸索冶炼。3个多月后,工艺流程打通了。1919年,在塘沽久大精盐工厂附近,永利制碱厂动工建设,这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家苏尔维法碱厂。到1923年,永利正式量产,但第一批产品出品失败,且煅烧炉全部烧坏,被迫停产。直到1926年,永利制碱厂以新设备新技术再次开工,才终于成功生产出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的纯净合格碱,是为中国“纯碱”的由来。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获大会金质奖章。

到1933年,永利纯碱在国内销量首次超过长期垄断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公司卜内门,开始掌握中国纯碱市场的主动权。在国际上,永利纯碱则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红三角”品牌荣膺海外。

久大精盐和永利制碱的创业征程,给范旭东积累了研发和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积累起大批科研人才。到1929年,范旭东携团队优势,开始进攻化学工业酸碱双翼中的另一翼——硫酸。硫酸是众多化工产品如化肥、炸药的原料,平时可为民用,战时可转军用,意义重大。范旭东先是承办了“南京硫酸厂”,又于1934年创办了永利硫酸铔厂。无论从规模、设备还是试产产品纯度看,永利硫酸铔厂都远超出当时的整体工业水平,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

1937年2月5日,在卢沟桥事变即将爆发、国内形势剑拔弩张之时,第一批由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硫酸铔化肥下线了,行业皆为之振奋,范旭东更是兴奋不已,“有了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至此,历经20多年,范旭东连续三次创业成功,在中国贫穷积弱,列强环伺、军阀割据中燃起一把科学的火种。

“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

范旭东行事,颇具傲骨。

回国之初他曾在北京铸币厂工作,但因不满官场腐败愤而辞职,此后反感官场成为其终身风格。直到解放前,他所创办的企业始终保持纯民营性质,即便几次面临资金危机,也不肯和官僚资本合作。面对洋商的软硬兼施,他同样不以为惧,曾以“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为由,回绝卜内门公司入股永利制碱厂。

但范旭东为人并不迂腐,有人评价他“人皆知范旭东是化学家、企业家、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久大创业初期遭遇日商及国内旧盐商散布产品有毒的谣言,他没有选择硬扛,而是设法将帝制派人物杨度吸收为股东,通过杨度,将久大精盐送到大总统袁世凯的餐桌上,得到了后者的好评。久大因此一举破除谣言,声名大振。等到永利制碱厂开工,动了卜内门公司的奶酪,卜内门先是通过英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以高额税收吓退范旭东,待“红三角”纯碱刚刚量产成功,卜内门又降价40%,想用价格战把永利打破产。范旭东围魏救赵,将战场转移到日本。当时的日本同样没有本国工业用碱的生产能力,被卜内门垄断。永利“红三角”纯碱在日本大肆降价,卜内门不得不跟随。但“红三角”在日本碱市场占有率区区个位数,而卜内门体量庞大,时间长了亏不起,不得不主动讲和。经此一役,永利非但没被打趴还愈发坚挺。

范旭东的勇气、国际视野以及战略眼光由此可见一斑。同样,掌舵当时的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上,范旭东的眼光也绝不囿于当下,而是总能看到更长远的未来。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筹建永利制碱厂堪称范旭东创业中的最艰难时光,早期永利在研发上困难重重,但也正是在这期间,范旭东于1922年创建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企业科研机构,是范旭东为培养人才专设的基地。从一开始他就瞄准世界一流研究机构,按照容纳百人设计,且捐出10万元个人积蓄,资助年轻的工程师出国学习。范旭东说:“第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为最先之要务也。”

自此,永利、久大和黄海研究社三位一体,组成了“永久黄”化工集团。前两者为后者提供资金支持,后者则充当前两者的神经中枢。黄海研究社从研究精盐副产物开始,逐渐扩展到制革、制纸、制麻、制肥料、冶金、发酵、中药提炼、改良农村化工等更多国计民生的领域,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解放后并入中国科学院。

塑造近代企业家精神

范旭东创造的“第一”还有更多。比如早在1928年,他主持创办了《海王》旬刊,作为“永久黄”团体的内部刊物,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早的企业内刊。1934年,久大创建20周年之际,《海王》发起一场对“永久黄”团体信条的广泛征集讨论,最后归为四点:(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此后,“四大信条”刊载于每期《海王》刊头右上角的显著位置,作为团体恪守的信念与座右铭。

四大信条/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企业精神表述,且每一条都与“永久黄”高度契合。

立足科研,确是范旭东创业中始终秉承的信条。正如他所说,“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也因此,他视科研人才如珍如宝,对他们相诚以待、极尽包容,真正做到了纳贤不妒其能,用人必尽其才,“遇事则功归于人,过归于己”。

在范旭东去世多年之后,他的外孙女林红曾再三拒绝记者采访,说如今已“没人知道范旭东是谁,但是人人都知道侯德榜。”拥有哥伦比亚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正是当年范旭东麾下的技术领袖,因于1943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声名大噪。但很少有人知道,早期永利制碱技术问题频出,曾多次深陷倒闭风险,股东纷纷要求将侯德榜替换掉。是范旭东力排众议,一面解决资金问题,一面帮助侯德榜排除干扰,还不断劝慰鼓励他。当新型制碱工艺验证成功后,也是范旭东不肯居功,力主以侯德榜的名字为新工艺命名。

侯德榜/来源:维基百科

侯德榜并非个案——“永久黄”在建国后走出了5位院士及食品工业部部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实际上,范旭东几乎将当时中国的化学人才一网打尽,无论海归还是“土鳖”,无论高端科研人才还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均人尽其才。在人才培养上,他也从不吝投资,“历年派往外国留学者,络绎不绝于途。”

生活中范旭东脾气暴躁,但对待同事平等温和,他本人殚精竭虑,办公桌下设有大抽屉,用来放被褥,大概是最早的“床垫文化”的发明者。但对员工福利,他关注到极其细微的角度。他在国内首倡8小时工作制,而且认为让技术人员把时间花在琐碎中得不偿失。所以,早在1920年,他就为单身员工建宿舍,员工在工厂还可免费理发、洗澡。此外,工厂还自建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及中国最早的企业职工医院。技术人员的待遇就更高,据说工厂统一提供的小区中设有网球场、游泳池等,家庭用煤也由厂方免费供应,而且只要打个电话,公司就会当天送货上门。到了夏天,工厂还会给员工送冰。

颠沛流离的晚年

但无论曾怎样辉煌,生于战争年代的“永久黄”总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曾试图收购永利硫酸铔厂,范旭东给与的答复是7个字:宁举丧,不受奠仪。但他也明白抗日战争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因此早已派人南下四川,为到西南重建化工基地做调查,最终选址川西岷江岸边的乐山五通桥老龙坝。

1938年1月,永久黄的先发队伍抵达重庆,随后,千余名技术骨干和眷属几经辗转,于汉口集合。5月,一座竹篱茅舍搭建的临时“铁工房”在嘉陵江岸建成了。当年9月18日,新的“久大盐厂”在自贡宣告成立,次年,永利碱厂也重新建成,黄海社紧随其后重建。为纪念天津塘沽本部,范旭东还将五通桥改名为“新塘沽”。

但位于南京的永利硫酸铔厂终究在日军的三番轰炸中折损,在向大后方转运的路途中,永利车辆、器材、汽油损失也不计其数。为表“燕云在望,以志不忘耳”,“新塘沽”内新厂厂区道路均以沿海沦陷省市命名,大家初心不悔,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做科研和生产,“侯氏制碱法”正诞生于这个阶段。

抗战八年,永久黄几乎没有收入,靠外债度日。但范旭东眼光长远的习惯没有变,他坚决保存技术团队,尽管为控制成本采用了按比例折扣发薪的方式,但绝不裁员。而在如此困境中,永久黄仍然坚持盖了大批简易宿舍和一个小学,以使大家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证。

与此同时,范旭东也没忘记为中国描绘未来的工业蓝图。抗日战争胜利之前,他便已拟定出“十厂计划”,为民族化工工业复兴做筹划。而为解决计划所需的款项,已入花甲之年的范旭东连续一年多奔波于海外,终于以永久黄的巨大成绩和个人声誉,在1945年5月,和美国银行签订了信用贷款合同。贷款条件相当优厚:低息、无抵押,不派债权人驻厂,只需中国政府提供担保。这也是美国银行第一次向中国民营企业发放巨额贷款。但最终,因政府入股遭范旭东拒绝,该计划中途流产。

当年10月4日,62岁的范旭东积劳成疾离世。时逢国共重庆谈判,两党为此专门休会,均派出代表前往吊唁。当年的对手卜内门公司也专程派人敬献花圈。

如今,尽管大多人已不知盐碱之所来,但张謇和范旭东依然并列于国家博物馆大展《复兴之路》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思想流派图版的“实业救国”流派代表人物中。而在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旭东中学等和南京永利厂有渊源的公司和学校,至今仍坚持着“永久黄”的四大信条。

创业二十年时,范旭东曾解释自己的创业初心:“我总觉得中国受病已久,它的存亡关键,决不在敌国外患的有无,完全是握在全国智识分子手里,智识分子教它兴就兴,教它亡就亡。”

以知识创实业,他做到了;中国读书人匡扶社稷的终极理想,他也实现了。

【附:范旭东生平】

1883年, 出生于湖南湘阴;

1900-1910年,留学日本,自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11年, 回国任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分析化验员;

1914年, 开启创业历程,先后创办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制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永利硫酸铔厂;

1938年, 率永久黄迁往西南重建化工基地;

1945年10月,逝世。

参考资料:

《范旭东的企业文化》,湘阴县政府;

《范旭东与“永久黄”集团的企业文化》,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范旭东:被遗忘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企业家》杂志;

《是它见证了中国化工发展史———南京“大厂”的前世今生》,金陵晚报;

《你们知道自己吃的盐是怎么来的吗?要问他——中国重化工之父:范旭东!》,看历史;

《海归创业,30年开拓大产业,他成为时代的先锋》,冯仑风马牛。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