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传唱的“马兰花”,28256、28257是什么意思,知道真相惊讶了

苏南流 2024-10-16 13:30:18

记得上大学以后,遇到了五湖四海的同学,大家有一次在闲聊的时候,聊起来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儿歌:小皮球,拿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28256,28257,282931,3835638357,383941,48456,48457,484951……以此唱下去。

中学的时候,发现不同县的同学会唱,有点惊喜,原来大家的玩乐如此一致,到了大学五湖四海的同学都会才觉得惊讶: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啊,就连方言听不懂的地区,都唱着一样的歌谣。

到后来上网才发现,原来大家真的是有一样的童年,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更或者是山区,都会唱这首歌。

有一些细节不一样,但是几串数字是一样的,“马兰开花二十一,28256,28257,”这些是一样。

可是这些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小时候就想过这个问题,怎么突然就是21了,然后突然就28256、28257了,毫无逻辑啊,长大了,也曾苦思冥想过到底有什么逻辑,存在就应该有逻辑,记得大家还在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没结果。

沙漠中的马兰花这个儿歌的内涵,给我惊讶到了

直到今天这个儿歌的意义才被一些人解析出来,恍然才知道,原来这曾经是机密啊。

具体解析,看图,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迷惑了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开了。

而且马兰花,也是有特殊意义的,马兰花作为一个特殊元素进入到我们国家核武器的研制中,这种沙漠植物是天然的辐射探测器。根据观察马兰花颜色,可以判断实验是否成功是,是否有辐射泄露。

小时候还有哪些传唱度很高的儿歌呢?

除了“马兰花”,小时候还唱过哪些儿歌呢?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

“大树叶子哗啦啦啦,小熊在家等妈妈,妈妈、妈妈水开了,把我的小脚烫歪了,瘸一瘸、拐一拐,下次不买高跟鞋,高跟鞋十寸半,崴了小脚怎么办,妈妈说上医院,爸爸说别装蒜……”

“小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汽车马车来回跑,小朋友们别开门,嘀嘀嘀,嘀嘀嘀……”

这些儿歌真的不管过了多少年,都能记忆如新。

我们小时候书籍匮乏,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因为村里有个条件特别好的女孩拿着一本彩色的《白雪公主》,我翻看了一遍就是爱不释手,特别想要。

小时候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梦想,一直到后来自己买得起书的时候,买了好多本,但是就是找不到小时候那种热切的期望的感受。

我们小时候唯一和“文化”沾边的,就是这些儿歌了,我相信不管过了多少年这些儿歌依然张口就来,而且脑海中会有一些美好的画面。

这也是一种极为美好的经历吧。

由儿歌引起的个人关于教育的想象

小时候想读故事,无书可读,唯一的阅读来源就是课本,每一学期语文课本一拿到手,先把所有的课文,包括课后练习读一遍,特别满足。

小时候的阅读是非常匮乏的,上文也提到了,儿歌是唯一课外“读物”了。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后期的阅读能力,到后来中学的时候,如果有谁带了课外读物,总会一口气看完,再到后来进入大学,图书自由了,泡在图书室里,弥补了幼时的不足。

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的思维能力、深度思考,自主思考都很有帮助,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既然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想要表达的是:孩子在幼年时候,就没有必要卷孩子的“识字”、“阅读”。

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长们卷孩子识字,4岁认识多少字,5岁认识多少字,6岁认识多少字,阅读了多少本书……

意义何在?孩子真的喜欢,那肯定有意义,如果孩子是被迫的,那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孩子的成长节奏来,跟着课堂学习识字,就真的晚了吗?

数学可以提前教一教,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适当引导一下,英语有必要提前学一学,因为年龄越小学语言越容易,语文有必要3岁开始识字、4岁开始阅读、5岁背诵多少古诗吗?

真的,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玩一玩,多运动一下。

而且,个人总结出来的经验,4岁学习100个字,每天一小时,如果需要2个星期完全掌握,6岁学习100个字,两三天就认识了,效率翻倍。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