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热爱武术,看完功夫电影后,还对李小龙,成龙等人给出评价

雾意岛与 2024-12-10 03:34:00

《许世友热爱武术,看完功夫电影后,还对李小龙,成龙等人给出评价》

世人皆知开国上将许世友是个爱武之人,自幼便在少林寺苦练武艺,练就一身硬功夫。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他也常常与战友切磋武艺,展现着一个武者的豪迈与痴情。

有趣的是,在他晚年时期,中国的功夫电影开始蓬勃发展,李小龙、成龙等功夫明星纷纷崭露头角。这位年过古稀的老将军,竟然对这些新派功夫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他不但认真观看了这些功夫电影,还对每位功夫明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为一位真正的武术行家,许世友对这些功夫明星的评价究竟如何?他是否认可这些新派功夫的表现方式?又为何会对某些明星的表演手法颇有微词?

一、许世友的武术渊源

世人都说许世友是个武痴,这话一点不假。1905年,年仅10岁的许世友便踏进了河南少林寺的大门。彼时的少林寺,依然保持着严格的收徒标准。寺中武僧见这个瘦小的孩子,便让他完成"站桩"考验。

谁知这看似瘦弱的孩子,愣是一动不动地站了整整四个时辰。武僧们对其毅力赞叹不已,这才破例收他为徒。在少林寺的岁月里,许世友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习武,晚上练到月上中天才肯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许世友便学会了少林寺最难掌握的鹰爪功。这门功夫讲究"指如铁钩,力达指尖",许世友练得如此之深,据说能够单手提起一口水缸。为了练好这门功夫,他每天都要用手指在沙袋里抓铁砂,直到十指血肉模糊也不停歇。

除了鹰爪功外,八卦掌也是许世友的成名绝技。当年在少林寺,但凡有人挑战八卦掌,寺中长老必定会推荐许世友出战。八卦掌讲究"走圆转弯",许世友将这门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在转瞬之间变换身位,令对手捉摸不透。

1922年,17岁的许世友离开少林寺时,不但带走了一身硬功夫,还掌握了少林寺的金钟罩绝技。这门功夫讲究外柔内刚,号称"刀枪不入"。有一次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擦过许世友的胸口,竟然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红痕。

加入革命队伍后,许世友并未放下武术。每到一处新的驻地,他都会寻找场地习武,有时甚至在战壕里练功。在他的影响下,所在部队的官兵们也都爱上了武术,形成了独特的习武传统。

在1934年的一次战斗中,许世友凭借着过硬的武功,带领一支敢死队强攻敌军碉堡。当时他一人冲在最前面,左躲右闪,愣是没让敌人的子弹打中。冲到碉堡下后,他更是一个纵身翻进了碉堡,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里面的敌人。

这样的战例在许世友的戎马生涯中并不罕见。正是这些真功夫,让他在战场上多次化险为夷,也为他赢得了"武将"的美誉。后来有人问他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全身而退的,许世友总是说:"这都要归功于少林功夫啊!"

直到建国后,许世友仍保持着每天习武的习惯。即便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也会抽出时间练上一套拳脚。这份对武术的执着,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武痴许世友的江湖轶事

说起许世友对武术的痴迷,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1956年春天,许世友在南京视察部队时,听说有个年轻战士练得一手好把式,立马放下所有公务,专程去找这位小战士切磋武艺。

那天,许世友和这位年轻战士在军营操场上过了整整三十六招。一番交手下来,这位将军不但没有倚老卖老,反而当场向年轻人请教了几个动作要领。在场的战士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的"武痴"风范。

1958年,许世友在广州主持一次军事会议。会议间隙,他得知附近有位老拳师,擅长南派洪拳。许世友二话不说,立即派人将这位老拳师请来。两人在会议室外的空地上,竟然切磋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警卫员再三提醒会议时间到了,许世友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这场即兴的武术交流。

许世友常说:"练武之人,要以武会友。"在他的倡议下,部队里逐渐形成了每月一次的武术交流会。但凡听说哪个部队有练武的好手,他都会派人邀请过来切磋。久而久之,这种武术交流会成了军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1960年代初,许世友在一次部队视察中发现,很多年轻战士对传统武术知之甚少。为此,他专门在军营里开设了武术培训班。每逢周末,许世友都会亲自到训练场,为战士们示范武术动作。

有一次,一位年轻战士问他:"首长,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热衷练武?"许世友笑着回答:"武术不是表演,是实打实的本事。越练越明白这个道理。"

即便在战争年代,许世友也从未放下过武术。1947年的一次战斗中,他带领突击队强攻敌军阵地。在近身搏斗时,他三招八卦掌就制服了两名敌军,为部队顺利完成任务争取了宝贵时间。

建国后,许世友虽然职务越来越高,但对武术的热爱丝毫未减。每天清晨,他都要练上一套拳法,风雨无阻。警卫员们说,许世友睡觉时床边都要放一本武术书籍,有时半夜醒来还要翻两页。

1965年,许世友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看到正在拍摄的一部武打片。看完后,他主动找到导演,一丝不苟地指出了片中几处武打动作的不足之处。导演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还特意邀请他担任武术指导。

到了晚年,许世友依然保持着对武术的痴迷。每次看到电视上播放武术节目,他都会全神贯注地观看,时不时还要站起来比划两下。有时遇到精彩的武术动作,他还会让警卫员用录像机反复回放,仔细研究其中的技巧...

三、与当代功夫大师的交集

说起许世友与当代功夫大师的交往,最为人称道的要数他与王向斌的一段故事。1963年初,王向斌在北京举办武术表演,许世友特地从南京赶来观看。表演结束后,这位年过花甲的将军竟然走上台去,要与年轻的王向斌切磋几手。

当时的情况颇为有趣。许世友先是使出了少林鹰爪功,王向斌则以通背拳相抗。两人过了十几招,台下掌声雷动。这一幕被当时在场的摄影记者拍了下来,照片后来还登在了《人民画报》上。

1964年夏天,全国武术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许世友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会上,各路武术名家齐聚一堂,有的表演太极拳,有的展示形意拳。许世友不但全程观看,还在会后特意留下来,与几位武术前辈交流了整整一个下午。

在这次大会上,许世友发现了一个现象:年轻一代的武术表演越来越注重花架子,而实战性却在逐渐减弱。为此,他专门写了一份建议书,呼吁在武术发展中要保持传统功夫的精髓。

1966年初,许世友受邀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武术交流会。会上,各路武术名家轮流出手,展示各自的绝活。轮到许世友时,他展示了一套改良版的八卦掌。这套拳法融合了现代搏击技巧,引起了在场专家的高度关注。

许世友对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1968年,他在一次军队武术教练培训班上说:"武术要与时俱进,但不能丢掉根本。把武术变成体操,就失去了它的精髓。"

到了七十年代,许世友开始关注武术的对外传播。1972年,他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外武术交流大会。会上,他特意用英语给外国来宾讲解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赢得了不少掌声。

1975年,许世友遇到了年轻的李连杰。当时的李连杰还是武术队的运动员,正在为全运会做准备。许世友观看了他的训练,当场就给出了几点专业建议,特别是在步法运用方面的指导,让李连杰受益匪浅。

在与这些武术名家的交往中,许世友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即便是对年轻一辈的武术运动员,他也从不倚老卖老,而是以切磋交流的心态相待。每次看到好的武术动作,他都会认真请教,有时还会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

四、看功夫电影的独特见解

1973年,许世友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唐山大兄》,这位老将军竟然一口气看了两遍。看完后,他对警卫员说了一番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这小伙子的功夫是实打实的,每一招都带着真功夫的影子。"

在观看《精武门》时,许世友更是全神贯注。当李小龙在片中展示截拳道时,许世友立即指出:"这套路子虽然新颖,但里面暗含了咱们传统武术的精髓。"特别是对那场著名的镜子房决斗戏,许世友赞叹道:"他的功夫很实用,一看就是练家子,有股子狠劲。"

不过,对于李小龙在电影中的吼叫,这位老将军却颇有微词:"打起来哇哇乱叫,这不是咱们武术的传统。"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武术中"心静"的重要性。

1978年,成龙的《蛇形刁手》上映,许世友又一次被这种新派功夫吸引。看完电影后,他对前来请教的年轻武术爱好者说:"别以为成龙只会耍杂技,他那些看似花哨的动作,没有扎实的功夫根本完成不了。"

在一次军区文艺活动上,有人问许世友对成龙的功夫怎么看,他说:"成龙的动作看起来像是杂耍,但仔细琢磨就知道,这里面有真功夫。比如他那些翻墙越壁的动作,没有十年八年的苦练,根本做不来。"

1979年,许世友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看到了正在拍摄的《少林寺》。当时年仅16岁的李连杰正在拍摄一场武打戏。许世友站在片场边上看了整整一个上午,连午饭都没去吃。

对李连杰的表现,许世友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小伙子不错,基本功扎实。我70年代就看过他的武术表演,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现在长大了,功夫更见进境。"后来,许世友还特意让人把《少林寺》的拷贝送到他家,反复观看了好几遍。

许世友特别欣赏李连杰在电影中展现的少林功夫。他说:"李连杰的武打动作既保持了传统少林拳法的特点,又加入了现代元素,让观众既能看到真功夫,又觉得新鲜。"

在晚年,许世友虽然已经不能亲自演练武术,但对功夫电影的热爱丝毫不减。每次看到新的功夫片上映,他都要第一时间去观看。有时看到精彩的武打场面,还会让警卫员把画面暂停,仔细分析其中的技巧...

五、许世友对功夫电影的影响

1975年,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在部队推广武术文化。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想法:"要把武术拍成电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功夫的精髓。"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实践。在许世友的推动下,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筹拍一系列反映军中武术题材的纪录片。1976年,第一部纪录片《军营武术》完成拍摄。影片中,许世友亲自出镜,示范了几套传统拳法。

许世友对武术电影的制作有着独特的见解。1977年,他在观看一部功夫片的拍摄现场时说:"拍武打戏不能只追求好看,每个动作都要符合武术的基本原理。"为此,他建议在拍摄武打片时,必须请有实战经验的武术家担任指导。

在许世友的建议下,军区还专门成立了武术电影指导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军中的武术高手,他们不但要为电影提供技术指导,还要把关武打动作的真实性。这个做法后来被多家电影制片厂采纳。

1978年春天,许世友参加了一场武术电影研讨会。会上,他针对当时一些功夫片中的夸张动作提出批评:"武术电影要展现真功夫,不能为了好看就胡编乱造。"这番话在电影界引起很大反响。

许世友特别重视武术电影对年轻人的影响。1979年,他在一次部队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拍武术片不仅是为了娱乐,更要让年轻人了解中国武术的精神。"在他的倡议下,军区开始制作一系列介绍传统武术的教学片。

到了晚年,许世友依然关心着武术电影的发展。1980年,他收到一份功夫片剧本,立即召集几位武术专家进行研究。他们逐页审阅,修改了其中不符合武术规律的情节,这份改动后的剧本最终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武术电影。

许世友对武术电影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指导上,更体现在他对武术精神的坚守。他常说:"拍电影可以创新,但不能忘本。"这种坚持影响了一代电影人。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武术电影开始注重展现中国传统武德。不少导演在拍摄功夫片时,都会特意请教军中的武术专家,确保动作的准确性。这种重视传统、追求真实的态度,为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0 阅读:19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