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风云变幻,购车选择需谨慎》
如今的汽车市场,就像一场激烈的淘汰赛,局势变幻莫测。在这场竞争中,不少汽车品牌或倒下,或陷入困境,让消费者在购车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就拿铃木来说吧,它曾经可是风光无限。上世纪进入国内后,凭借耐用、省油的小型车,迅速打开了市场。2011 年汽车还是 “奢侈品” 的时候,它的年销量就高达 22 万辆,在华市占率达到 34%,成为日本第四大汽车制造商。
然而,随着国内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对汽车品质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型车的呼声日益高涨。可铃木负责人却坚持走小型车路线,还放出豪言:“中国造不出中型车,也离不开我们的小型车。” 结果呢,比亚迪适时推出 f3 系列车型,抢占了铃木 “不愿吃” 的中型汽车市场空白,成了最大的黑马;丰田也果断推出 suv 车型,成功超越了老牌铃木。
铃木的销量连年下跌,不到 3 年,年销量降至 2.62 万辆,净亏损超 8482 万,来到了停产自救的边缘。最终,铃木以 1 元的价格卖掉 50% 的股权,退出了中国市场。
铃木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未能跟上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产品定位失策,产品线过于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大空间、高品质车型的需求。其次,品牌力不足,相较于其他日系品牌,知名度较低。再者,战略失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
这几年,汽车行业的淘汰赛愈演愈烈,倒下的可不只铃木。像极越汽车,作为第二代造车新势力,由百度和吉利联合打造,含着金钥匙出生,无论是智驾技术还是底盘技术,都有着行业领先的优势。
极越 01 和极越 07 采用了百度的阿波罗智驾技术和吉利浩瀚架构的底盘,按说应该很有竞争力。但产品销量却不尽人意,总共才卖了一万多辆,还不及很多新势力品牌一个月的销量。
资金链断裂是极越倒下的直接导火索。尽管有先进的技术和底盘,但没转化为实际的销售业绩,拿不到持续的投资,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极越汽车的 “原地解散”,让员工和供应商都措手不及。员工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压力,供应商们也可能无法收回欠款。
再看哪吒汽车,最近也是麻烦不断。2025 年 1 月 6 日一早,哪吒汽车官网出现异常,页面提示 “系统维护中,请稍后再试”,这让不少车主提心吊胆。
在此之前,哪吒汽车就负面消息缠身。先是欠薪、裁员,接着供应商讨债,CEO 张勇离职,公司股权还被冻结。
哪吒汽车曾以 15.21 万辆的销量夺得 2022 年新势力 “销冠”,但之后销量一路下滑。2023 年年度销量下滑约 16%,只完成年度目标的一半。2024 年前 10 个月,销量为 8.59 万辆,同比下滑 12.13%,与定下的 30 万辆年销目标相差甚远。
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贸然中高端化失败,丢失了原本有优势的中低价位市场。其次,管理层和股东缺乏沟通,创始团队对市场的话语体系了解不足。
2024 年底,本田和日产宣布合并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两家日本汽车制造商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中国市场,日系品牌表现不佳。日产的销量逐年下滑,2024 上半财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等都大幅下滑,在中国区的降幅最大。本田在中国的销量也连续 8 个月同比下降。
在全球汽车市场向电动车领域迈进的趋势下,传统燃油车制造商们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各国政府出台的严格碳排放法规,也给传统车企带来了淘汰压力。
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既是为了应对电动化浪潮,加速在电动车研发、生产与销售等领域的布局;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技术研发的重复投入;还能整合市场资源,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巩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不过,合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本田以工程师文化著称,强调独立与技术创新;而日产更注重市场营销与规模化生产,如何协调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解决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是个重要问题。
此外,合并后的新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架构和管理层次可能会更复杂,决策流程、权责分配等方面可能出现效率下降的情况。
而且,即使合并,特斯拉、比亚迪等电动车制造商也不会放慢竞争步伐,合并公司仍需保持快速行动力,不断创新进取。
在合并初期,新公司还可能面临高昂的整合成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压力。
不过,如果合并成功,也将带来很多机遇。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仅次于丰田与大众;有机会成为电动车市场的重要玩家,推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还可能对其他日本车企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日本汽车工业升级;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新兴领域也能加大投入,抢占行业新风口。
汽车市场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品牌的遭遇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买车时,不能只看车本身的配置、性能,还要关注车企的实力和未来的稳定性。
像铃木汽车,由于产品定位、品牌力、战略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在中国市场败下阵来。极越汽车虽然有先进技术,但销量不佳导致资金链断裂。哪吒汽车曾经辉煌,却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
而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实现协同效应,也还是未知数。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购买新能源车时,要多留几个心眼。尽量选择现金流稳定、销量高且呈正增长的品牌,因为这意味着车企有实力应对市场变化,不会轻易在淘汰赛中出局。
总之,买车不再是简单的 “选台车”,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否则,一旦车企出现问题,车机功能无法使用、维修配件昂贵甚至找不到地方修车等麻烦可能就会接踵而至,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挑选,谨慎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