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失败者,项羽有勇无谋的形象,深入大家的心里。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常识。
项羽第一次重要出场,是秦始皇游历天下时。
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初生牛犊不怕虎地说,“彼可取而代之。”
当时项羽23岁,搁现在,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年轻人嘛,有傲气是正常的。
但项羽这个年轻人,却说到做到了。
说出“彼可取而代之”后,三年时间,项羽就成了天下霸主,分封天下。
我们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乱世,给了项羽当不世英雄的机会。
但当时的英雄可不止一个,项羽不是最先反秦的,刚开始也不是实力最强的,连头衔也不是最大的。
如果项羽只是一个莽夫,只懂武力,不懂政治的话,完全解释不了他如何服众这件事。
上一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什么手里有兵也不能随便称王》我们提到的陈胜就是如此,有武力,但没政治头脑,结果是兵败收场。
我们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只看史书给我们的定位,我们要从史书的各种证据链中,找出符合逻辑的线索,才能较为接近地还原历史。
史书都是后人写的,肯定带有偏见,但不管你的偏见再怎么写,也无法完全掩盖事实,因为只要你写的不是史实,证据链上就会有漏洞。
今天,我们就从史料的佐证的证据链来尽可能地还原项羽,这位少年英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英雄人物。
02军事天才的项羽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天下就开始乱了。
一直等待时机的项梁开始了造反之路。
项梁指使项羽杀掉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召集地方豪绅,在吴中起事,共得精兵八千人。
陈胜造反后没多久就被杀了,项梁召集部下,讨论出路。
谋士范增总结了陈胜失败的经验,说:“如果不立楚国后人而自立,一定不会长久。”
项梁明白当中利害关系,决定找回楚王后人熊心当王,此时熊心在民间给人放牛。
虽然项家是名将之后,也没学陈胜那样没头脑自称为王,但没办法,对手太厉害了,起兵后没多久,项梁就被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大破楚军的章邯随即去攻打赵国。
各路造反的诸侯收到赵国的求助,也纷纷发兵救援。
楚王拜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前去救赵。
在距离赵国老远的地方,宋义就不走了,一呆就是四十六日。
项羽催促宋义发兵。
却被宋义拒绝,并颁发了军令,谁要是鲁莽打仗,就砍谁。
这命令就是针对项羽的,他知道项羽这暴脾气,再等几天肯定会发作,就等着砍项羽的人头。
很明显,楚王和宋义,目的不是救赵,而是除掉项家在军中的势力。
项羽脾气确实暴,超出了宋义的想象,项羽直接砍下宋义的人头,然后号令全军,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杀宋义,带领全军救赵。
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顺着项羽,拜项羽为全军统帅,出发救赵。
这是项羽首次单独领兵打仗,那也是项羽的成名之战。
章邯是天下名将,在此之前没有败绩,而且手里都是秦朝从北方调回来的精锐。
巨鹿之战,创造了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
一个是破釜沉舟,项羽命令军队砸了锅,沉掉船,只带三天口粮,跟秦军决一死战。
结果项家军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九战九捷,击退了章邯的军队,赵国得救。
在项羽跟章邯打仗的过程中,其他诸侯不敢参与,只是远远地观战,这就是作壁上观。
等项羽打完胜仗回来,诸侯们一个个跪在项羽面前,头也不敢抬,此时的项羽已经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哪怕是诸侯王也要跪拜。
自此,项羽的地位就凌驾在所有人之上了,各路诸侯的军队也归了项羽领导。
项羽没有称王,但用实实在在的战绩,赢得了大家公认的地位。
03初次赐王,试探口风巨鹿之战后,秦军虽然被打败,但没有垮掉,章邯手里还有二十万兵马,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此时的章邯非常害怕,一方面打不过项羽,另一方面,如果打赢了,功高盖赵高,那赵高还能放过你。
在手下司马欣的劝说下,章邯决定跟项羽讲和。
破釜沉舟后的项家军,手里没多少粮食,也愿意讲和。
于是,项羽和章邯约在洹水南殷虚上相见,并订立盟约。
章邯见到项羽后,哭着向项羽倾诉赵高的种种行为,说杀项梁都是赵高的锅,跟自己没关系。
项羽也是大度,没有跟章邯计较。
这个时候,项羽做了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他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许诺打下关中后,把关中交给两人统治。
我们要知道,此时项羽的头衔也只是上将军,是楚王封的。
但项羽却干了天子,或者说皇帝才能干的事,那就是封王。
项羽凭什么呢?
其实此时的项羽是在试探口风。
我现在封章邯为雍王了,大家有没有意见?
如果没有,那项羽就是实际上的天下共主了。
很显然,大家没意见。
就这样,项羽带着自己的军队,各路诸侯的军队,还有章邯的二十万军队,浩浩荡荡攻取咸阳。
现在项羽手里,除了刘邦那支军队,几乎统领了天下所有兵马。
拿下咸阳后,天下已定,就要开始分猪肉了。
楚王曾经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谁先打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结果刘邦截胡了,先入了咸阳。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鸿门宴了。
鸿门宴,真的是项羽要跟刘邦争关中吗?
其实并不是,此时项羽的对手不是刘邦,而是楚王。
项羽和刘邦聚集咸阳时,派人跟楚王汇报,这关中王谁来当。
楚王回信,“如约”。
就是说,当时怎么约定的,就怎么来。
很显然,楚王想让刘邦当关中王,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但项羽要挑战的,就是楚王的权威。
项羽跟章邯有过约定的,打下咸阳后,章邯在原来的秦地做雍王。
一个地方,总不能有两个王吧。
那这是不是项羽欺负刘邦呢?
其实也不算,项羽许诺章邯的时候,刘邦还没打进咸阳,项羽本来就是认为自己是最先到的,毕竟论武力,项羽是天下第一。
谁知道咸阳那边听到章邯叛变后,就放弃抵抗了,刘邦还没开打,就开门投降了。
刘邦捡了一个大便宜。
所以,咸阳能取下来,其实最大功劳还是项羽。
到底谁来统治关中,就牵涉到了项羽跟楚王两人之间的博弈,刘邦只是一个工具,项羽根本没把他放眼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因为此时的刘邦对项羽没有威胁,刘邦的地位跟其他臣服项羽的诸侯们是一样的,项羽没有理由杀他。
鸿门宴上种种故事,其实就是为了突出日后刘邦反项羽的正当性,是否真实发生,值得存疑。
04分封天下,心思缜密的政治家项羽手里没兵的楚王,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也很识趣,自动退出了关中。
已经是实质上天下共主的项羽,开始分封天下。
分封这件事,其实只有天子能做,但项羽却没称帝,虽然他有称帝的资本。
项羽继续打楚王的牌,把楚王升级为帝王,尊为义帝,这里的“义”,不是仁义的意思,而是假的意思,就像我们说的义肢里的“义”一样。
意思就是说,楚王的名义上的帝王,他的作用就是活招牌,实际分封人是项羽。
分封的合法性有了,问题是怎么分呢?
这是项羽遇到的一个比打仗还难的难题。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难就难在,怎么分利益。
此时,有两拨势力。
一拨是,六国旧贵族,他们拥有王权的血统,当王是顺理成章的。
另一拨是,前线打仗的功臣,他们不是贵族出身,但这天下是他们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打江山者坐江山,也很合情合理啊。
如果让旧贵族当王,统治原来六国的地盘,这是最容易的,秦始皇灭六国才二十来年,当地的民众和豪绅还是认这些人的。
但有战功的功臣们可不干。
如果让这些功臣去当王行不行呢?
也不太行,当地民众和豪绅认识你吗?你是谁啊,带着兵就来了,欺负谁啊?
所以怎么分封,就考验项羽的政治智慧了。
项羽表态,血统和军功,都认。
意思是,有血统的能当王,有军功也能当王。
所以,项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这里面包括了自己。
项羽的政治智慧当然不止于此。
给谁封哪些地,才是最关键的。
项羽属于功臣势力那一方,所以在封地时,偏向了功臣那边。
功臣们得到了最大的封地,旧贵族得到的地很少。
这也是后世批评项羽分封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项羽这样分封,不是随意安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六国旧地,被分成七零八落,这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战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功臣基本上都是项羽的部下,项羽最信得过,所以功臣们拿到的都是六国旧地较好的领地。
这些领地包围着项羽自己的封地。
而那些旧贵族,并没有得到原来自己祖先的封地,而是被项羽分到了他乡去当王。
这是为了避免他们召集旧势力来反对自己。
秦地方面,项羽做的安排更精巧。
为了尊重义帝,项羽遵循了让刘邦当关中王的约定,但关中有狭义跟广义之分。
项羽就说了,巴蜀之地也属于秦国,也算关中啊,而且为了让刘邦心服,还把巴蜀的北大门关中划给了他。
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后,不惜一切代价跟曹操争汉中,就是因为汉中是巴蜀命门,有了汉中,巴蜀才算安全。
所以,项羽对刘邦其实还算不错的。
当然,项羽还是防着刘邦的。
在刘邦的北方封了三个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yì]为翟王。
章邯的雍王是早就许诺的,但项羽并没有把秦地都给章邯,毕竟章邯可是名将,所以安插了司马欣和董翳看住章邯。
紧挨着刘邦的是章邯,守住了刘邦的出口,而守住章邯的出口是司马欣和董翳,在旧秦地的安排,是一环扣一环,项羽的心思不可谓不缜密。
当然, 你可能会说,这么缜密的政治安排,可能不是项羽想出来的,是他身边的亚父范增想出来的呢?
确实,但项羽能把这样的政治谋划听得进去、听得明白、并执行得非常清晰,就不得不承认他还是有政治头脑的。
05留给项羽的时间,太短了项羽一顿的分封操作,然后各路诸侯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样的分封本来是挺好的,不能说完美,但大体上做到了平衡。
没想到的是,刘邦打破了这个平衡,准确地说,应该是另外一个军事天才韩信,打破了这个平衡。
刘邦入蜀后,本来想养精蓄锐三五年,再出来谋取天下。
但韩信认为,现在天下刚刚分封不久,各个诸侯王还没站稳脚跟,兵贵神速,现在打出去是最好的,如果等诸侯王都在当地扎根了,那天下就打不动了。
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入蜀国,11月,就派韩信率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迅速平定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彻底夺得了整个旧秦地,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韩信的设想是正确的,秦地的这三个王,虽说是老秦人,但秦人并不待见他们,认为他们是叛徒,他们原本手里的二十万旧部,又被项羽坑杀完了,虽然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章邯还是名将,但兵不强马不壮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三秦搞定后,刘邦继续东出,还是听从韩信的建议,兵贵神速。
公元前206年三月,魏王豹、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都被刘邦拿下,这三个王那么容易被拿下的原因跟三秦的王类似,都是还没在封地上站稳脚跟。
从巴蜀之地到洛阳,在古代你走也要走好几个月,但刘邦用5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六个王,加上自己,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已经有七个在刘邦集团这边。
这距离项羽分封,才短短一年时间,留给项羽的时间,真不多啊。
这个时候,项羽在干嘛呢?
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把项羽封齐王赶走,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那田荣这样干,是不是项羽分封的时候不公平呢?
前面提到,项羽分封的原则有两个,一个你得有战功,一个你得有贵族血统。
田荣在秦末的时候,没带兵跟随项羽打天下,就躲在齐地坐享其成,可以说没出一分力,项羽没给他分封,这很正常啊。
而且田荣你想当齐王就当嘛,你干嘛把胶东王的领地也抢了。
田荣这行为,已经是在挑战项羽精心布下的局,如果旧贵族都这样干,那天下还不得又回到战国那样。
加上齐地就在项羽自家封地的上头,田荣的威胁比远在关中的刘邦大多了。
项羽亲率兵马,攻打田荣,而刘邦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刘邦是不是要学田荣那样打破项羽布下的局呢?
刘邦还是聪明,他承认了项羽的分封,他反项羽的理由不是分封不公,而是项羽杀了义帝。
刘邦承认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的好处,就是其他诸侯王的利益不会被动,否则其他诸侯王就会都站在项羽这边。
所以,刘邦是举着红旗打红旗,跟田荣是不一样的。
就这样,曾经是项羽部下的九江王英布也被说服反楚。
我们看哈,刘邦其实也是认可项羽的分封的,这样分封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刘邦也是在项羽建立的体系下打败项羽。
如果楚汉战争,项羽打赢了,作为平叛有功的西楚霸王,再升一级,称帝也是未尝不可。
那后世,汉朝就要改成楚朝了。
还是那几句话,历史不能假设。
但我们从其他史料,推断出,项羽并非只是一个莽夫,政治头脑还是有的。
一个人成功,有许多偶然的原因。
刘邦跟项羽打仗,除了垓下之战,之前就没赢过,一直输,但刘邦的命就是大,怎么杀都杀不死。
项羽只败了一仗就都败了,只能说,英雄气短。
项羽23岁,说“我可以取代秦始皇”。
24岁跟着伯父起事。
25岁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26岁分封天下。
30岁乌江自刎。
项羽在刘邦可不止败了一次
项羽肉的很
不看书这些真的不容易知道
搞不懂演古装历史角色的为什么喜欢披头散发,无礼啊
把我的历史空白给补上了。楚汉争霸之前的历史毕竟给大汉正统抹了眼药
项羽烧了秦朝宫殿和藏书,罪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