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每一个阵营里,都有大将不和

阿妮聊历史 2023-06-02 17:44:06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名将云集,他们内部也都有矛盾,大将之间经常不和,比较明显的是,曹操方,张辽与李典不和,孙权方,凌统与甘宁不和,而刘备方,有谁不和呢?

众所周知,张辽与李典不和,不仅如此,张辽与乐进也不和,包括于禁在内,这都是史书明确记载的。

张辽与乐进、李典镇守合肥的时候,孙权率十万大军来进攻,张辽准备出战,这时,曹操写了一封信,赶紧派人送给张辽等三人,说等孙权大军来到之后,再看这封信,曹操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因为张辽、乐进、李典三个人不和,有矛盾。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

而于禁和张辽等人也不和,于禁驻扎在颍阴,乐进驻扎在阳翟,张辽驻扎在长社,他们之间,谁也不服谁,你不买我的账,我也不买你的账。

《三国志 赵俨传》记载:“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他们之间不和,其实大部分的原因,都是针对张辽的,这些大将都对张辽很有意见,而且,互相排斥。

张辽和这些大将有矛盾,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张辽是降将,而李典、乐进和于禁都是最早跟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元老,半路上,突然,来了一个投降的,结果,投降的爬到自己的头上去了,这些人心中肯定不服的。

张辽位列五子良将之首,曹操手下那些元老大将,肯定不甘心,不过,幸好没有出事。

这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不和,孙权手下大将也有很多人不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凌统与甘宁不和。

造成他们不和的原因,是因为甘宁在黄祖手下时,一箭射死了凌统的父亲凌操,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甘宁后来投降了孙权,可是,凌统依然痛恨甘宁,要为父报仇。

有一次,吕蒙开宴会,大家喝到高兴处,凌统突然拔剑起舞,甘宁一看,凌统是冲着自己来的,于是,也舞其了双戟,眼看双方要打起来,吕蒙急了,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将凌统和甘宁分开。后来,为了避免擦枪走火,自己人打自己人,孙权赶紧将甘宁调到别处,不让与凌统接近。

《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尝於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於半州。

除此之外,孙权手下,还有徐盛与蒋钦不和,有一次,徐盛将蒋钦的手下人下了大狱,准备斩首,孙权没有同意,徐盛就开始嫉恨蒋钦,与蒋钦不和。后来,两人共事时,徐盛老担心蒋钦会因此加害自己。不过,后来蒋钦公事公办,让徐盛佩服不已。

《三国志 蒋钦传》记载:初,钦屯宣城,尝讨豫章贼。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权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於钦。曹公出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盛常畏钦因事害己,而钦每称其善。盛既服德,论者美焉。

所幸,孙权手下大将不和,没有造成大祸,一直平安无事。

而刘备手下大将,有谁不和呢?

众所周知,关羽和马超不和,马超刚来投降的时候,关羽写信问马超这人怎么样?言语不服,有挑衅的味道,所幸诸葛亮聪明,写了一封信,捧了一下关羽,关羽一高兴,这事就过去了。

还有,关羽与黄忠不和,当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关羽立即跳起来反对,关羽撂下狠话说,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这事后来被费诗成功地化解了,给关羽拍马,一语双关,关羽立即就明白了,最终也无事。

此外,还有魏延和杨仪不和,魏延仗着自己有本事,心高气傲,在蜀汉集团,没人不让着魏延,只有杨仪不让,针锋相对。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后来闹翻了,魏延争权失败,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斩了魏延。

魏延一死,蜀汉损失一员大将,元气大伤,直接造成北伐几乎无将可用,蜀汉也逐渐走向衰落。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