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的2月,天还很寒冷,在一个晴朗的周末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就背着行囊出发了,因为要爬山这次穿了户外的衣服和登山鞋,背了个双肩摄影背包,除了两瓶水一个面包,就是摄影摄像装备了,对了还听说泰山有驴友出事了,特意在包里放了哨子,指南针,小手电等应急设备。
凌晨5点半的火车站,人少的可怜,只开了两个售票口。不知道是春运已过还是春运压根就没有波及到淄博这个理论上的大城市?候车室内冷冷清清,只有十几人在座位上打着盹。
本次乘坐的7053次普客列车,只有廖廖几个去爬山的驴友在候车,提前二十分钟进站,依旧是熟悉的绿皮,依旧是熟悉的2566橘子,只不过这橘子比以前更鲜亮了,也许是刚重新涂装了吧。
早上7点的淄博,太阳还刚刚升起,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了。背着个大包,拿着摄像机,一上车,就受到列车员的仔细盘查,不厌其烦地解释,只是影友兼驴友,只是把这次旅行记录下来而已。后来在和列车员聊天的时候,列车员也十分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作为服务行业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见到拿摄像机或相机的人,生怕是来暗访的。这事咱能理解,说以一般列车员的工作咱是不拍的。列车居然又停临淄换挂了,然后一路向南,我喜欢在路上,和陌生人一起闲聊着。
在口头站(现已撤消成为乘降所)下车,才发现车上的人还真多,都是来爬山的一拨一拨的驴友,冲锋衣,迷彩裤,登山鞋,背包,手杖,魔朩围巾,看起来都相当的专业,在各个找着自己的组织后,四散而去。
和老友修子接上头,他的家就在车站下小村子。从车站下来就看到有台石碾,这古老的东西现在除了去较偏远的山村,别的地方已经看不到了,更别说用了。走在村子的胡同里很纳闷,为什么路面都是向一侧倾斜的?修子指着身后的大山说,看到山了没,雨季山水从山上下来,要经过村子才能流到村头的淄河里去,这是方便排水的!
拐了几个弯到了修子家,山里的人是相当热情好客的,非让我喝碗热乎乎的面条再走,盛情难却。沿淄河绕道一座建于1992年的危桥,92年、危桥、这质量……唉,中国人咱做事能不能务实一点?这里是太河水库的上游,正值水库蓄水,看起来水是蛮大的。
我们没有走正门的大路,抄小路,围着附近的山头绕上去的,当天的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好久没有做这强度的运动了,还没爬多久呢,就已经气喘吁吁了,腿也像灌了铅一样,抬起来都试着困难,不得已在一处较平坦开阔地停下来,装作拍风景的样子。
马鞍山位于淄川淄河镇,是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是古代齐、鲁两国的分界地,山上存有国内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最完整的齐国古兵营遗址和屹立2500多年的齐长城遗址。近代因1942年的抗日保卫战而名扬神州大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圣地。
沿着后山上人们踩踏出来的小路,终于历时两个小时展转来到主峰下,一座二层小楼立于眼前,这是“马鞍山抗战纪念馆”,馆前是雕刻成步枪形状的纪念碑,题字由迟浩田上将题写。据介绍,在这里从1942年7月到1944 年12月共发生了3次大规模的战斗,尤其以1942年的抗日保卫战最为惨烈。
当时是有一千多鬼子和伪军去鲁中根据地“扫荡”后途径这里,听说山上有八路军的大干部,就包围了山头。而八路军只有30多个伤员和家属,凭借马鞍山的天险,与敌人浴血奋战了两天一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有的为了不做俘虏,纵身跳崖,为国捐躯。
为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一九四五年七月,原博山县人民政府在马鞍山建立“气壮山河”纪念碑一座,有鲁中区专员徐化鲁“气壮山河”题词,博山县县长毛梓材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马鞍山烈士名单,纪念马鞍山抗日保卫战的碑文。漫步在两峰之间,静静地看着山上保存完好地守山掩体、抗战指挥所、石碾,在石岩上人工凿畜水的旱井、旱池等许多战斗遗迹,可以想像当年战斗的艰辛与激烈。
开始攀爬主峰,虽然最高处海拔只有618米,但壁如力削,在我看来却与西岳华山一样险峻。马鞍山原本只有一条可以上山的路,登山的主道是贴山开凿的石阶,有130多级,从山下往上看,几近垂直,不得已修上了铁索和护栏。真的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沿小路来到西峰下的齐长城和齐古兵营遗址,这里是古代齐、鲁两国边界,我们从齐国绕到鲁国再回到齐国,也算是出国旅游了一回了,哈哈!这里是边境,而这些兵营算是哨所了吧?咱出国也不用护照,想先迈哪条腿就迈另一条腿,不会有人来把你驱逐出境!欧耶!
抚摸齐兵营遗址冰冷的石头,遥想当年这可是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长年驻守的边垂重地。没有了大力长矛,没有了荷枪实弹的卫士,一切都那么安静。
在中国只要是有人去的山就有庙,哪都一样,马鞍山也不例外,东侧主峰供奉着玉皇大帝,西侧山峰则是碧霞元君,据我估计是为了满足那些善男信女虔诚的信仰而修建的。不知道当年抗战的时候两位仙人有没有助咱八路军一臂之力呢?
从山上下来已是下午三点钟了,寻摸着到镇上的邮政所盖个日戳,也算是给此行留个纪念。估计是当地没办理过这样的业务,感觉到他们一脸的茫然,在请示了两位领导后,终于答应我盖上当天的邮政日戳,不过我要先买张邮票贴上才行。好吧,不管怎样,有得盖就行!
等不到回程的7054次客车了,直接登上小公共,奔驰而去……
一张车票、一枚邮票,一个邮戳、一段路、一个地方、一个故事……
PS:若干年过去了,7053次也换成的电力机车牵引空调车,马鞍山近几年也改造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