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探索“四沉四提四融合”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幸福湾”

今今保事 2024-12-18 18:22:35

自2022年4月,南通市海门区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以来,海门区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构建满足基层需要、符合群众期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乡社区“幸福湾”目标,探索形成“四沉四提四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域路径”。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国社区报》《新华日报》等权威媒体推广。

一、坚持组织化下沉力量,强化共建共治共享新优势。

有力有序推动“人”“惠”“权”向下扎根,进一步厚植组织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把“人”沉到镇村一线。针对“人手紧、人难留”问题,推动行政力量下沉,超过96%的在职党员到村社“双报到”;针对“信访多、矛盾多”问题,推动政法力量下沉,404名“三官一律”进村入网;针对“发展快、需求多”现状,统筹城管、市监等执法力量下沉,实现治理末梢“一支队伍管执法”。坚持需求导向,把“惠”送到镇村一线。聚焦服务力量所需,整合区、镇、村三级治理队伍“互补编组”,组建理论宣讲、矛盾调解等8支服务队上门服务。聚焦“家门口办事”所需,推动社保、就业、户籍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镇、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窗办理”,配备“苏服办”智能政务服务机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聚焦民生所需,在村社试点设立互联网医院“云端问诊”,推动邮政自提点向村、网格延伸,打通惠民“最后一米”。坚持实效导向,把“权”放给镇村一线。赋予村(社区)党组织统筹调度权,下辖的下沉力量和社会力量两类功能型党支部接受村(社区)党组织统一安排;赋予村(社区)拒绝权,发布村(居)工作准入制度、负面事项清单指导目录,明确不应由村(社区)承担的19个事项,厘清“界限”、划出“红线”。

二、坚持社会化激活动能,凝聚共建共治共享新合力。

实践证明,自下而上引导各方主体主动参与,更能释放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构建一核多元、协同联动的共治模式。聚焦党员、骨干、社会组织、群众四大治理主体,党员“一户十联”包联到户强带动,治理骨干担任发展助推员、科技指导员、法律服务员强引领,社会组织专业承办基层治理服务项目强协同,群众以“趣缘”“业缘”为纽带组建自乐组织强融入。搭建覆盖全面、参与广泛的治理平台。围绕“活动有阵地”,健全村(社)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楼栋(宅上)党小组三级服务站点。围绕“参与有活力”,缩小治理半径,在网格驿站、宅上党小组等“细枝末梢”设置议事点,随需随议。围绕“协商有成效”,出台村级协商议事标准化流程,目前,全区村居事务规范议事率达95%。建立奖励先行、精神为本的激励机制。以物质奖励“引流”,实行党员群众志愿服务“双积分”管理,积分可在全区436家“爱心商家”兑换实物和服务;以精神激励“固本”,线上线下选树典型、宣传事迹,提升参与主体的获得感、荣誉感,浓厚争相参与氛围。

三、坚持市场化融合资源,丰富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聚焦长效常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推动治理资源高效流动、集聚。链接市场主体。全面实行“社区合伙人”计划,招募爱心商户“合伙人”“免租金”“低偿”入驻村社闲置空间,经营性收入部分反馈村(社区)用于基层治理,力所能及为辖区居民提供夜课培训、托幼养老等服务。链接公益资源。引导82家企业入驻“微心愿”平台,点亮“微心愿”659个;启动“公益一瓶水”计划,募集30余万元物资用于户外劳动者饮水消暑。链接国企资本。联动区属国企开发“海门爱帮忙”小程序,一键响应、明码标价提供水电通竣、家电维修等7大类58项服务,惠及群众3800余人。

四、坚持数字化赋能增效,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手段。

借力信息技术打通部门壁垒、前瞻识别问题。构建“一网统管”的大平台。健全纵向贯通区镇村三级、横向覆盖8个部门25个系统的“联动处置”体系,实化“村社吹哨、镇街处置、中心统筹、部门报到”分流响应机制,形成区级管面上事、急难事,镇街管当地事、简易事,村社管小微事、身边事的有序治理格局。开发“随时响应”的小应用。面向全区百万人民,设立民情“二维码”,“扫一扫”意见建议随时上传、限时答复;面向新就业群体,依托“码上报”小程序,引导其发挥“移动探头”“流动骑士”作用,深度参与辖区治理。做实“预警预判”的监测网。开发社情民意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抓取“12345”高频诉求,梳理形成专报快报,制定“8+N”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以解决“一件事”办好“一类事”。

来源:南通社会工作

0 阅读:1

今今保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