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率二十万精兵征讨蜀国,诸葛亮统领手下十万部众迎战,众寡悬殊,军情危急,竟还命令二万士卒回后方休养,千钧一发之际,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诸葛亮在考量什么呢?
魏国实力,远超吴、蜀,为了应对北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先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摆出一副决战的姿态,以牵制曹魏。曹魏更加虎视眈眈,不时进兵,威胁蜀汉政权。双方你来我往,你退我进,烽火不断,战火难息。
这一年,魏明帝曹睿,亲率二十万大军,从洛阳赶赴长安,派司马懿,督领张郃所部及雍、凉两地精兵,共二十万人马,人衔枚,马裹蹄,隐蔽行军,兵锋所指,直窥剑阁。
诸葛亮正驻军祁山,精兵利器,都扼守在险要之处。当此危急之时,蜀军却正碰上士兵换防,十分之二的人,将要返回后方,这样,留在战场的人,就只有八万。这时节,魏军已经开始布阵,敌方势力渐渐喧腾,诸葛亮手下参谋、将佐见此情景,都有些胆寒,纷纷向诸葛亮建言,曹军实力强劲,没有强大的兵力与之相抗,很难控制住局面,应该把军队换防的事儿停下来,让这些战士推迟轮换一个月,来壮大我们的声势。
诸葛亮羽扇轻摇,剑眉一挑,眼光扫过每一个将佐:“我理解各位将佐的担心,但是,我们也知道,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其次,天时不如地利,天力不如人和,上下同欲者胜;还有一条,军令如山,军队的号令,一旦颁布,绝不可能轻易改变。士兵换防是按照计划安排、部署的,儿郎们早收拾了行装,计算着归期,家里的妻子,不事膏沐,悬门盼望。我是一军统帅,行军打仗,信义为本,得到了眼前暂时的好处,而失去了信义,是古人不会做,并且深为痛惜的。现在,即使面临征战的困难,于情于理,我也绝不可能下达违背信义的命令。”于是,诸葛亮下达指令,让在轮换名单上的士卒,赶紧启程回乡。
听到诸葛丞相的命令,士卒们异常感奋。大家都知道,魏国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军情紧迫,十万火急,丞相却依然体恤手下,让我们返家休养,俗话说,士为知己之死,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怎么能为一己之私,忘了身上的责任!于是,该走的,心怀感激,愿意留下来,为国一战;该留的,奋勇争先,愿意赴汤蹈火,为国牺牲。战士们相互激励:“诸葛丞相的恩情,即使是死,也不能报答啊。”
到大战爆发之日,蜀军将士,无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魏军大将张郃,击退司马懿,一战而大败魏军。
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真挚情感打动了历朝历代不知道多少人,除此之外,他讲求信义、言必行行必果的君子之风,为自己赢得了一众死忠粉,也因此激发了士众同仇敌忾之心,以少胜多,挽救危局,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