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五百多人,光是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人,所以在总计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要把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出彩,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读者更关注的,自然是书中那些有更多高光表现的好汉,比如武松与鲁智深就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坊间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梁山上算得上是好汉的人其实也只有武松与鲁智深”,无论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至少说明了武松与鲁智深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武松、鲁智深剧照)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实力强劲,形象也较为正面,可为何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两位英雄人物
武松与鲁智深都算得上是英雄人物。
其中武松的英雄名号更广为人知,毕竟他在景阳冈打虎的壮举堪称神迹,一般人哪里能徒手打虎?
而武松不仅打了,而且表现得格外从容,你且看书中描述:“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武松剧照)
这哪里是“对决”?分明就是单方面的碾压,武松真乃神人也。
而鲁智深呢?他最值得吹嘘的战绩倒不是杀了某位高手,固然三拳打死镇关西也足够证明他的强大,但更猛的是他居然能徒手拔大树。
你且看原著描述:“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正如那帮泼皮说的一般,现实中要移动一棵大树,都得用挖掘机了,几个人都未必抬得动,他却能凭一己之力将大树连根拔起,这是什么怪力?
当然,比起强大,武松和鲁智深这两个角色更值得吹嘘的地方在于他们都算得上是义士,都是路见不平会拔刀相的那一类人,这才是多数人将他们视为英雄的原因。
但同为英雄,作者却赋予了武松与鲁智深截然不同的结局,这就让人不解了。
二、截然不同的结局
征方腊的过程是惨烈的,数十位好汉在此役中战死,甚至就连一向如同主角一般的武松和鲁智深也难免吃亏,但相对而言,鲁智深只是在与邓元觉的战斗中被小小的压制,而武松则是被那包道乙斩断一臂。
(鲁智深剧照)
从表面来看,武松的结局似乎更糟糕,毕竟对于习武之人而言,断了一臂就几乎等于是武功尽失了,首先独臂之人的平衡能力就不及一般人,因此以武松那傲气的性格来看,他内心自然是无比煎熬的。
但接着作者又来了一次反转,武松虽然断了一臂,却活到了最后,而鲁智深则在征方腊结束之后便突然暴毙了。
关于鲁智深之死,书中只道:“(鲁智深)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洗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而武松的结局则好得多。
(宋江、鲁智深剧照)
说是:“当下宋江看视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这是后话。”
拜别宋江后,武松一直在六和寺活到八十岁才寿终正寝。
这是为何?
或许答案很简单,在作者赋予这两个角色“武松”与“鲁智深”的姓名时,他们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三、藏在名字中的暗示
先看武松,他凭什么能活到八十岁?
其实那“松”本就有长寿的意思,那松树就是长寿的象征。
而鲁智深又该如何解释?
其中这“鲁”可作“鲁莽”解释,鲁智深也确实是个行事风格带着几分莽劲的人,“智深”呢?便是指他后来开悟的经历。
他本是个鲁莽之人,后来入了佛门,得智真长老指点,终于修成正果。
(鲁智深、武松剧照)
书中也确实是这么说的:“看其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你看,作者确实是说他开悟之后,就这么听潮圆寂了。
因此《水浒传》被称为名著是有道理的,哪怕是书中角色的命名,作者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只是多数人忽略了这些细节罢了,时不时重读原著,总能有新的感悟,它就如同一壶老酒一般,越品越香。
死了叫修成正果,我也觉得纳闷,鲁智深帮了那么多人,应该长寿善终得好结局的,这样才促使更多的人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