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译制片的配音,为何不如上译和长译出名?配音演员现状怎样?

香橙的橙 2024-10-12 17:34:11

曾几何时,电影配音曾是一门令人敬仰的艺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那些饱含情感的对白,都是配音演员们用心血浇灌而成的。时过境迁,这个行业似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北京电影译制厂(简称北译)的故事,看看它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秀,一步步成长为配音界的一匹黑马,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存的。

北译的崛起: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

说起北译的崛起,不得不提到1973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当时,上海电影译制厂(上译)和长春电影译制厂(长译)已经是配音界的老大哥了,就连八一厂也开始涉足配音领域。北译作为一个新人,想要在这个圈子里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国内电影市场是什么样的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样板戏"霸屏了。观众天天看那几出戏都快看吐了。就在这时,北影厂接到了两个任务:一是重拍经典影片《南征北战》,二是为外国片配音。这可真是个难啃的骨头啊!设备简陋,经验不足,北影译制部只能硬着头皮上。

北译的处女作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引爆了全国,观众被精彩纷呈的剧情和激烈的战争场面所吸引。虽然配音效果褒贬不一,但整体来说还是相当出色的。特别是鲁非为瓦尔特配音后,在70年代中期可谓是红得发紫。

转机:张桂兰的加入

80年代末,北译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张桂兰。这位大姐可不是一般人,她的配音作品包括《五朵金花》、《刘三姐》、《闪闪的红星》等经典影片。张桂兰的加入,就像给北译打了一剂强心针,她不仅亲自参与配音,还担任了译制片导演。《桔梗花》、《美女与狮子》、《无处藏身》、《天使在人间》等作品因为张桂兰的声音,立刻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黄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90年代,配音界经历了一场巨变。上译和长译因为改制问题,日子过得有点艰难。北译抓住了这个机会,一飞冲天。那时候,好莱坞大片正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北译抢先一步,接下了《泰坦尼克号》等多部热门影片的配音工作。这一招可谓是漂亮至极,北译一下子就有了后来居上的势头。

好景不长。2003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业务被划归至新成立的译制中心。2011年,原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被撤销,而"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也被改制成了分公司。虽然2012年北京电影译制厂正式挂牌,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长期稳定的专业创作团队。

现状:困境中的挣扎

如今的北译,就像是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没有了固定团队,北译就像失去了灵魂的支撑。新的运作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无法在短期内延续之前的辉煌。

管理模式的转变:北译实行的是聘用制,即临时招聘其他艺术团体的演员或自由职业者进行配音。这种模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容易导致管理松散,难以形成像上译或长译那样的品牌效应。

缺乏标志性人物:北译缺乏像邱岳峰、乔榛这样的配音大佬,缺乏让观众记住的招牌。

市场环境的变化:随着观影习惯的改变,配音版影片的市场份额在缩小,这对整个配音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才流失:许多老一辈配音演员退休或转行,而新生代配音演员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限,导致人才断层。

未来:重塑辉煌还是黯然退场?

面对这样的困境,北译该何去何从?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北译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它的运作模式,建立自己的固定配音团队,形成独特的配音风格。

在这个视听娱乐快速更新的时代,优秀的配音依然是极其重要的。配音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艺术再创作。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需要对原作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能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将其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北译能否重拾往日的荣光?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未来的某个转折点上。也许有一天,北译会迎来新的张桂兰,带领团队重回巅峰;也许北译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配音之外开拓新的天地;又或者,北译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配音史上的一个传奇。

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配音这门艺术了。下次看电影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幕后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0 阅读: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