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学者钱谦益的故事

方圆奇闻异事 2024-10-28 22:32:59

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钱谦益无疑是一个璀璨的明星。他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来自江苏常熟。作为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和诗人,他与吴伟业、龚鼎草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显赫。顾炎武、郑成功等人也曾是他的学生,足见其影响力之广。

钱谦益的才华在年少时便已显露无遗。年仅15岁,他便撰写了《留侯论》,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他中进士,历经三起三落,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长达35年的官场生涯中,他曾在明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了东林党人反对阉党的活动,成为士林的领袖之一,德高望重。

作为一位诗人,钱谦益开创了清代的诗风,被誉为“当代文章伯”。他的作品气韵生动,广受推崇,甚至被称为“诗人之冠星”。作为史学家,他的才华同样令人钦佩,尽管他曾两次尝试修撰《明史》,却始终未能如愿,但人们仍然认为“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高度认可。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全才的学者却在国家危亡之际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软弱。清军的铁骑如破竹般逼近,崇祯皇帝已无力自保,选择了自缢以求解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明朝的大臣们面临三条道路:坚决抵抗,苟且偷生、或是投降敌寇。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则是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气节的女子,她曾劝说钱谦益以身殉国。于是,钱谦益决定带着家人投水自尽,殉国的声明也随之发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钱谦益在日头高悬之时,磨蹭至夕阳西下,始终未能下定决心。他凝视着西山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悲凉与忧郁。就在他探手试探湖水时,竟脱口而出:“这水太凉了,怎么办呢?”最终,他因怕冷而放弃了殉国的念头。

柳如是见状,心中愤怒不已,毅然跳入水中,宁死不屈。所幸,她被人救起。更为可笑的是,当被人指责时,钱谦益竟将责任全推给了柳如是,声称“我本欲殉国,奈小妾不与可?”这一无赖之举引发了后世的诸多非议,大学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此进行了痛斥。

钱谦益最终没有殉国,反而选择了向清军投降。他不仅自己投降,还写信劝说朋友们一同归顺,甚至带头剃发示众。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名。降清后的钱谦益并未得到清廷的信任与重用。虽然他接受了清廷的招安,前往京城做官,但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予的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的职务,实则不过是个充场面的闲职。自认怀才不遇的他在任职五个月后,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辞职回乡。

离开官场后的钱谦益并没有过上清净的生活,清廷不久后便以各种借口将他两次投入监狱。即便在他去世后,清朝也未曾放过他,乾隆皇帝甚至专门写诗讽刺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更有甚者,清廷下令销毁他所著的《初学集》《有学集》等一百多种著作,凡是与他相关的作品都被禁止流传。

钱谦益的一生,充满了才华与机遇,却因缺乏气节而蒙羞于历史。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令人深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