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春天,北京中南海。周总理设宴款待,前国民党将领王耀武。
觥筹交错间,陈赓笑着说:"王将军,以后可以称你为同志了。"
为何一顿饭,能让昔日的对手成为朋友?王耀武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军校生到国民党将领1910年的北洋军校,肃穆庄严,20岁的王耀武身着笔挺军装,站在新生队列中。
这个山东青年身材壮实,目光坚定,怀着报效国家的理想,走进了这所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
军校生活异常严格,天刚蒙蒙亮,王耀武就和战友们一起出操。
寒风中,他们身穿单薄军装,坚持训练,白天是密集的军事课程:战术、兵器、地形,每一门都要求严格,到了晚上,王耀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图书室。
战术训练场上,王耀武表现出色,无论是队列训练还是野战演习,他总冲在前。
一次演习中,王耀武带领的小队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完成了所有任务目标,这种表现,让他获得了教官的高度赞扬。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已经毕业的王耀武听闻消息,立即请缨参军。
带着在军校学到的本领,率部南下,在多次战役中,指挥有方,战功赫赫,一次关键战役中,他率部摧毁敌军据点,为大部队推进创造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耀武多次率部与日军作战。
一次激烈战斗中,王耀武腹部中弹,仍坚持在指挥位置上,副官劝他后撤,他坚定地说:"不打退敌人,我决不离开",在他的指挥下,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1949年初春,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任命王耀武为,山东国民党军总指挥,镇守济南。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济南是华东重镇,王耀武知道,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开始详细研究防务部署。
抉择之路1949年济南,酷暑难当,解放军主力,正在向这座重镇逼近。
城内,一片紧张气氛,街道上,商铺陆续关门,市民开始抢购物资,粮食、食盐价格飞涨,普通百姓一片恐慌。
指挥部里,王耀武面前摊着厚厚一摞战报,每天,都有新的溃败消息传来,他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细细研判形势。
一份份情报送到案头:解放军已经控制了周边要道,部分补给线被切断。
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内军心不稳,有士兵私下议论:"还要打多久?"粮草供应也出现困难,一些部队已经开始克扣军饷。
王耀武暗中派人,打探解放军的情况,回报令他意外:解放军纪律严明,对起义部队秋毫无犯,多地起义的部队,得到妥善安置,普通官兵还保留了军籍,这些消息,让他陷入深思。
八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军政长官公署参谋长来访。
两人是军校同窗,相交多年,带来了外界的新的消息: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伤亡。
连续几个不眠之夜,王耀武在指挥部踱步沉思。
他翻看着这些年的军务记录,想起了在这里工作时期的点点滴滴,多少次,他亲眼目睹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如今,和平解放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王耀武召集军官开会,议事厅里,气氛凝重,这些将领们,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
他们回顾了这些年的征战历程,分析了当前形势,从众人的眼神中,王耀武看到了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天清晨,当起义通电通过广播传遍济南城时,街头巷尾沸腾了。
和平的曙光,终于照亮了这座古城,二十二万国民党军队,就此放下武器。
和平之路当天上午,解放军部队进入济南,没有轰鸣的炮火,没有惊慌的疏散,一切都井然有序。
街边,老百姓自发摆上茶水,给进城的解放军战士,递上馒头,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果然也如所传,秋毫无犯。
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王耀武率领部队列队集合,等待改编。
他目光坚定,神情庄重,昔日的对手,如今成了一家人,解放军将领来到现场,与王耀武亲切握手,表示欢迎。
22万国民党军队,就地改编工作随即展开,操场上,旧军装换成了新军装。
军官们向士兵们说明政策,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一位老兵说:"总算不用再打仗了。"
城内各项交接工作有条不紊,粮仓、医院、学校等重要场所,都得到妥善保护,解放军派出工作组,帮助维持社会秩序。
街上张贴起"庆祝和平解放"的标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黄昏时分,济南城万家灯火,街头有人敲锣打鼓,更多的是市民们自发的庆祝活动。
小商贩们重新支起摊位,面馆里飘出熟悉的牛肉面香。
当晚,济南各界人士举行联欢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欢聚一堂,这让王耀武深感这个决定是对的。
春天的晚宴1960年春天,北京中南海,细雨濛濛,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清香,周总理在这里设宴,款待王耀武。
餐桌上摆着几道山东特色菜,周总理亲自为王耀武布菜,态度亲切,不见任何隔阂。
席间,他们谈起了十一年前,济南和平解放的往事。
那时的抉择,造就了今天的场面,王耀武说起当年的决定,仍然感慨万分,他看到国家那些年的建设成就,更加坚信当初选择的正确。
陈赓也来到宴席,和王耀武相识多年,曾是对手,如今已是老朋友。
谈到王耀武,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陈赓笑着说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后可以称你为同志了。"
酒过三巡,气氛更加热络,王耀武讲起被特赦后的见闻,他说现在农村变化很大,水利设施比过去好多了,农民生活也改善不少,周总理认真听着,不时询问对国家建设的意见。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春光明媚,周总理站起来,举杯致意:"为国家的建设,我们共同干杯。"觥筹交错间,一屋子的笑声温暖如春。
散席时,夕阳正好,周总理送王耀武到门口,叮嘱他继续为国家建设出力。
王耀武握着周总理的手,心潮澎湃,想起十一年前那个决定,又看看今天的场景,满是感慨。
走出中南海,王耀武在街上漫步,路边的梧桐抽出新芽,街上行人步履匆匆,充满生机。
他想起当年在济南城头的那个清晨,和今天的温暖春光,都是和平的见证。
也印证了一个真理:只要选择正确的道路,昔日的对手,也能成为今天的朋友,和平与发展,才是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