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该打药了吧?
都过了二月二了,这还能补救吗?
”田间地头,总有人对小麦除草的时间点争论不休。
王大叔是本村种地的“老把式”,可最近也犯难了:年后杂草疯长,天气忽冷忽热,早打怕冻坏苗,晚打又怕拔节受影响。
咋办才好呢?
其实,小麦打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二月二”口诀,也不是越早越好,最重要的是看天况、看苗情。
很多人都在这一步吃了亏,今天咱就一条一条掰开揉碎地讲。
年后打药黄金期:什么时间最适合?
小麦打除草剂,一个好的时间点,能让药效发挥最大作用,还能避开伤苗的风险。
什么时候时机最佳?
总结几个原则:
年后天气常有倒春寒,一不小心,打的药液冻在叶片上,非但伤草,也可能伤苗。
一般来说,要连续三天天气晴暖,日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才是合适的打药时间。
不确定?
屋檐下的冰溜子化完了,基本就是时候了。
草太小,吸收不了药液;草太大,根系深,要消灭它成本高还费药。
2-4片叶子这个时候,正是草最容易被“拿下”的阶段。
小麦一旦进入拔节期,植株敏感性增加,稍不注意药剂浓度,就可能引起畸形穗,直接影响产量。
这时候打药,已经有点晚了。
去年李阿姨家的麦田就是个好例子。
她听人建议,在三月上旬挑了一个晴天喷药,温度差不多10℃,杂草刚好三叶。
结果和隔壁提前10天打药的对比,她的地里基本没回头草,收成还高了一成。
不同杂草用啥药?
学会三类小麦除草剂选择技巧遇上地里杂草种类多,很多人有点慌:这片有看麦娘,那边有荠菜,究竟该用啥药合适?
其实,药选对了,一次可以解决问题。
以下是三类常见的除草剂分类和使用方法:
针对看麦娘、野燕麦这些“硬骨头杂草”,推荐“双唑草酮”和“炔草酯”。
前者即使在低温下也能起效,对麦苗的刺激更小;后者混土性强,雨后使用也不用补喷。
如果地里单子叶杂草较多,可以记住一句顺口溜:“单子草,用唑酮,雨后炔草更从容”。
对荠菜、播娘蒿这样的阔叶杂草,“氯氟吡氧乙酸”和“双氟磺草胺”是不错的选择。
但需要注意:使用氯氟吡氧乙酸的田块,下一茬不能种植花生等作物。
如果田间既有单子叶杂草,又有阔叶杂草,经典组合“苯磺隆+炔草酯”就派上了用场。
但近年来,有些地方杂草的抗药性增加,不妨试试实践经验:加一小盖白醋到药液中,药效能快一点。
打药四大误区,让不少人白忙一场!
话虽如此,有些农户却反映:“药用了不少,但草照样长,问题出在哪?
”其实,有四个常见误区,踩中一个就可能让打药失效,甚至伤害麦苗:
1. **见草就打,忽视天况**
小麦在叶片发紫的冻伤返青期、雨天前6小时、甚至扬花期这些时间段,都是不适合施药的。
如果在不恰当时机打药,轻则不生效,重则害麦。
2. **剂量加倍图省事**
一些农民觉得药量加倍会更“见效”,殊不知这是大忌。
比如双唑草酮,如果配比过高,会导致麦叶白化、苗情萎缩。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杂草抗药性轮换药剂,而不是随意加量。
3. **擅自混合杀虫剂**
俗话说,“一把抓最要命”。
比如吡虫啉和炔草酯混用,可能轻则烧叶,重则死苗。
如果需要杀虫和除草,应该至少间隔5天。
4. **忽视天气导致药害**
如果用完药后突然降温怎么办?
记住这个补救方法:及时喷洒“芸苔素内酯+尿素”叶面肥。
很多情况下,这能挽救七成麦苗。
说到真正动手施药时,细节决定成败。
以下几点能让施药更安全高效:
1. **先调药液比例**
二次稀释是关键,不能直接将药剂倒进桶里一顿猛搅。
记住:“先粉后油不乱套,早晚有露不要打,微风晴天刚刚好”。
2. **检查喷雾器**
经常用的旧喷头可能已经漏水了,建议换成扇形雾化喷头,这样药液覆盖率高,使用效果更好。
施药时压低喷杆,走“Z字形轨迹”,避免遗漏。
3. **药害补救方案**
如果真的因为天气等原因出现药害,可以尝试:叶面喷施赤霉素和葡萄糖,或追施硝酸铵钙促进新根生长。
实在救不回来,也别死磕,可以考虑翻种春玉米。
看着麦田里清理干净的杂草,有人感慨:“原来打药是个技术活,没那么简单!
”的确,科学施药不仅是在除草,更是在保麦。
年后除草,不仅是为了更高的产量,也是为了让小麦在春天的田野里站得更挺拔。
天时、地利、人和一起搭配,咱这地里的麦子,肯定能“活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