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算得上明朝第一人,文韬武略。他被誉为永恒的完美人物,其理论被后代视为成功的秘密。他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对于现代精神内耗严重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王阳明,又王云,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实现知识与实践统一、内圣外王的人。古代伟人出生时,必有其与众不同的事件发生。同样的王阳明也有属于自己的传说,他出生时,他的祖母梦见仙人向古月祈祷,此时一仙子抱着一个孩童来到王屋,腾云驾雾,所以他的祖父叫他云。
整个王家对这个吉祥出生的孩子充满了期待,往往期望越高,那么失望也就越大。王阳明不同于普通孩子,一两岁之时不能开口言语,家人带着他四处寻医,直到五岁那年遇到一个和尚,听他的名字,说云字泄露了天机,受到了上苍的惩罚。他的祖父选择了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守仁便是他的新名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改名后,王阳明真的可以说话了。他表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过目不忘,很快就能背诵一些儒家经典作品。就像他的名字王守仁一样,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声音,也为他指明了一条继承儒家思想的道路,仿佛生来就是他的使命。后来,王阳明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
崭露头角王阳明出生在一个杰出的家庭,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王羲之。他的祖父王伦是一位著名的学士,在整个明朝颇具名声,桃李满天下。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拜南京官部尚书。整个王家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天赋的名声,那都不好意思上桌吃饭。受家族的影响,王阳明十几岁时,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他在诗歌、兵法、骑射甚至道术方面都很精湛。优越的家庭背景给王阳明带来了基因天赋和外在条件,也培养了他自信傲慢的性格。在他12岁那年,他在课堂上当众纠正老师的授课,说读书做圣贤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谁料,正是这句话,将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1481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进入翰林院的消息传到余姚家。王阳明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进京随父亲同住,路过金山寺时,美丽的风景让几个人停了下来。祖父王伦想为此美景赋诗一首,但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这时,旁边的王阳明出手了,挥笔写下: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此时的王阳明才11岁,字里行间透露的才华已经能让人窥见未来的风采。1488年,17岁的王阳明来到江西南昌与妻子朱氏结婚。他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也许是婚前或多或少有点焦虑。婚礼前一天,他睡不着,所以他决定出去散步。便沿着大道随便走走,谁曾想走着走着到一个道观,与一个道士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畅谈通宵达旦,不知不觉便将结婚之事忘记。直到第二天晚上结婚时,发现新郎找不到了。当王阳明回到家时,新娘已经在洞房里等了一整夜,他的岳父对于这个不靠谱的女婿差点提出离婚了,待王阳明说明前后的缘由,知书达礼的妻子并没有生气,还将拜堂仪式补上完成大婚。
1489年,在朱府住了半年的王阳明想带妻子回家。在回余姚的路上,他们经过江西上饶,拜见了朱学派的大儒楼梁。这次成了改变王阳明人生轨迹的一大转折。孔子是人,孟子也是人,成圣可以通过学习来实现。王阳明大悟,从此,他一直朝着楼梁指引的道路前进,开始实践格物致知的方法,但一直没有找到结果。自古以来,伟人成圣就离不开磋磨,王阳明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坎儿。
22岁的王阳明于1493年首次参加会试落榜,25岁又参加了第二次会试,还是失败了。接连两次的失败对王阳明来说,这是一次从未经历过的挫折,但他的心态一如既往地稳定。虽然此时的王阳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他已经领悟到心外无物的道理。王阳明心智始终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道路。
1499年,也就是他28岁的时候,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并成功入职,从此开启他的自我探索之路。王阳明十几岁时兴趣爱好广泛,才艺出众,读书、写字、弹琴、习武一样不落。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拜佛。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注释过阳明子的名字,这也是王阳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记载,王阳明一生遍游各种佛寺。王阳明在1501年工作了两年,他的主要工作是审查是否有冤假错案。现实世界与他的理想有一定的分离,使他深陷其中,无法改变现状。无奈之下,他走上了九华山寻求指点,却没有实现自我突破。
龙场悟道1505年,33岁的王阳明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同僚湛若水。湛若水的老师和楼良师同门,而楼良则是王阳明的引路人,两人也可以算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提倡儒家思想,其中一些受到禅宗的影响。1506年,15岁的明武宗即位,太监刘瑾干涉朝政,肆意逮捕朝廷大员。王阳明不顾自己只是个小官员,冒着掉头的风险,上书抗议,谴责刘瑾的行为作风。果然,他不仅被杖刑,还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当驿站站长。
王阳明内心平静,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行为结果。对他来说,龙场怎么能不成为自己的一方天地呢?1507年3月,王阳明在去龙场的路上突然遭遇追杀,他没想到刘瑾会彻底杀死他们一党。为了避免刺客的追捕,王阳明假装跳水自杀,其实是偷偷搭上了商船。躲过这场追杀后,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毫不犹豫地奔向自己的战场。他来到农场。在他去之前,他写了这样一首泛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命运的起起落落,就像海浪一样,无数人被席卷其中,无法抗拒,他必须面对巨浪来接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他跋山涉水到达龙场,但因为他戴着罪,没有住所,没有食物,贵州龙场在山区和森林里,人口稀少,毒虫出没,根本不是人们呆的地方。经历了起起落落,王阳明逐渐平静下来。他在山洞里建了一个石棺,经常躺在石棺里冥想寂静的世界,疲惫的身体,但他的精神非常放松。此时,王阳明经历了官场的打击、生命的差距和生死的交流。他放下了个人的得失、荣誉和耻辱,放下了身体,实现了世界后的顿悟,实现了与程朱理学完全不同的路。后人称之为龙场悟道。
他意识到了什么?一般来说,这是唯心主义。当然,有些人不同意王阳明是一种简单的唯心主义,但不同的人在听到相同的话题后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主义。他认为人性是自给自足的,要实现人性的完美,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而是依靠人的本心。简单地说,我们的情绪不是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想法。这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内耗。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们总是美化我们没有走过的路,这实际上是关于遗憾的,但现在看来,遗憾是正常的。生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无论你做什么选择,你都会后悔。我们不能跳出时间,跨越经验,从现在的角度批评自己。即使时间重来。
在这个时候,以当时的心智和经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抛弃不必要的内耗情绪,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这是王阳明亲身经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成立了龙岗书院,边流放边讲课,开始了他的思想传播之路,他的才华传遍了世界各地。1513年,王阳明出任南京太普寺少卿,虽然是毕马温,但也算是重返官场。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的官位再升一级,任都察院左迁都御史,进入中央部门,他还负责镇压土匪。虽然现在人们都知道王阳明的思想贡献,但他的军事智力才能和表现也非常突出。他从小就熟悉军书,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数场农民起义。
阳明理论他还设立了县制、立社学、改税政,大大提高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持了赣南100多年的和平。1519年,王阳明被任命前往南昌平定宁王之乱。这件事有点棘手,一不留神就很容易造成灭族的灾难。但王阳明用兵法,仅用了36天,就一举歼灭了6万多人的宁王大军,活捉宁王朱晨豪,完成了他一生中真正的伟大成就。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得罪了皇帝,因为他工作得太快了。原来当时明武宗想亲自平定叛乱,树立自己的威严,但没想到王阳明会先把事情解决,皇帝很不高兴。碰巧皇帝身边还有两位宦官武将。为了取悦武宗,让王阳明把宁王朱晨豪放了,再抓一次,给武宗一些表现。
王阳明一听,连夜赶到杭州,将宁王押给太监张勇,假装生病,跑到西湖净慈寺。现在他彻底得罪了武宗和他的亲信,因此遭到宦官和武将陷害。王阳明侥幸逃过一劫,但他的弟子却被诬陷入狱而死。1521年,王阳明写下了圣人之学,心学也,身经百难,社会之功无法被表现出来,甚至引来了无妄之灾。这让王阳明更加坚定了他的良心理论,良心是天理,昭明灵绝处。良心可以区分是非善恶,所以他是天理。如果你找到了你的行为准则,用良心与人打交道,你就能拯救善恶,获得幸福。良心理论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代表着王阳明思想达到了顶峰。
1521年6月,武宗去世,世宗即位,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他一边养病一边讲课,学院和文集语录的传播,阳明理论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527年,55岁的王阳明再次领兵镇压农民起义。1529年,王阳明因肺病告老归乡,刚到江西南岸,身体就开始溃烂,最终因病去世。王阳明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这颗心的光明又怎样?心是光明无愧的,还有什么要说的呢?一代圣人逝去,身体随天地消散,但思想却长存。王阳明死后,及时验证了他和他的理论。
余秋雨评论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能文能武,但很少有人在两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似乎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真正产生奇迹。他的思想也漂洋过海,对整个东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日本海军之神东乡平八郎是他的铁杆谜,身上经常挂着一生敌手王阳明的腰牌。日本儒家大师冈田武彦坦言,阳明学最具东方文化特色。它简单易懂,不仅易于学习和掌握,而且易于实践。在人类大家庭中,无论种族、老少,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他似乎天生就有使命。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思想解放。他终于实现了童年认为的第一件大事,读书做圣贤。他反复挖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自己和无数个我们逃离精神夜晚。更重要的是,许多人从他的知行合一理论中理解了行动的重要性。行动,因为行动中有真正的知识。只要我们不放弃,在行动中不断创造新的自己,即使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我们认为不可逾越的山,事实上,会不知不觉地翻过去。行动是所有精神内耗的解药。回顾过去,这是一艘船已经超过了一万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