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最近,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萦绕在无数人心中。
11岁江西男孩宽宽,放学后没回家,而是走向高楼,毅然跳下去...
那天是2021年11月9日。
宽宽和妈妈汪女士吃完午饭,约定好晚上一起给外公庆祝生日。
宽宽还要求由他生火,烤串,汪女士笑着答应了,便送他上学。
殊不知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
当天下午,宽宽正常是三点半放学,三点五十到家。
可直到三点五十五,汪女士都没等到儿子回家。
突然,一种极其不好的情绪涌上心头,汪女士开始不自觉地流眼泪。
她预感到,儿子好像出事了,便马不停蹄赶往学校,路上让丈夫联系班主任。
在学校没看到儿子,她又跑回家,这时,她接到丈夫电话:
“班主任说儿子要跳楼!”
汪女士又跑回学校,这次见到了宽宽的班主任邹某,对方神色慌张,只说宽宽要跳楼。
联系120后,汪女士得到附近确实有孩子跳楼。
等赶到现场,汪女士看到躺在地上的儿子。
中午还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想不开?
警察在宽宽身上,找到了遗书:
“本人的死亡不与父母、家长、社会有关,只和邹某有关,她使用暴力手段。”
宽宽的死为何与班主任有关,汪女士夫妻二人定要查出个真相。
通过教室视频看到,当天邹某数次当着全班人的面批评宽宽。
骂他笨,说他不要脸。
再往前看发现,羞辱从早上开始。
邹某在课堂上问宽宽问题,宽宽回答不出,便开始为难他,罚站三分钟才让坐下。
还说他小册,试卷都不过关,是班里的“欠债大王”。
下午,邹某再次斥责宽宽:
“你当着大家告诉我,试卷什么时候交?我做梦都没想到宽宽是骗子。”
13分钟后,邹某又发怒:
“你没吃饭吗?要咬本子吃?你家是有多穷。”
接二连三的辱骂,以及周围同学不可忽视的笑意,让宽宽茫然失措。
放学后,宽宽选择离开了人世。
根据宽宽身上搜到的遗书显示,邹某和他的死逃不了干系。
邹某不仅当天频频斥责宽宽,根据监控显示,更早之前,还曾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罚站。
目前,邹某被严重警告处分,并被调离教学岗,但调查还在继续。
因为邹某对宽宽的“暴力”,始终是案件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有网友说,如果宽宽父母多注意与宽宽交流在校情况,是不是能避免悲剧发生?
同样是在去年,经济学家宋清辉在社交平台发文:
“昨天的这个时候,我儿宋昊然走了......”
11月23日,正读初一的宋昊然准备出门上学,宋清辉在忙,没有开车送他。
然而,宋清辉却没注意到,儿子走向的不是课堂,而是小区的17楼。
等到宋清辉找到时,儿子已经静静地躺在地上。
宋清辉后悔不已,因为他早察觉到孩子有些不对劲,却从未放在心上。
出事前三天,是儿子期中考试公布的时间。
他考得不是很理想,因此那几天总是垂头丧气。
而在出事前一天,由于作业出现问题,儿子被老师通报批评,更是显得沉默。
就连平时最喜欢的画画,也完全失去兴趣。
事后,宋清辉质疑学校给的教学压力过大。
但与此同时,他更是深深的自责。
因为忙于工作,他们夫妻俩对儿子的关注度不够。
在儿子因考试失利沮丧时,他们没有及时做出相应安慰。
当儿子承担压力心情不好时,没有给他足够的爱意和安全感。
这些他们忽视的事情,导致儿子无处倾诉。
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翻看喜欢的书籍。
但坏情绪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只是全被暂时性压住了。
这股情绪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当再一次被老师批评,儿子再也承受不住,无形的坏情绪完全笼罩了他。
心理学家霍顿曾说:
“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是一种情绪上的过激反应。”
要解决这种反应,单靠孩子十分困难,而父母的帮助关心,才是最优解。
没有哪个孩子会无缘无故的抑郁,失去生活勇气。
很多时候,他颓废的外表就在传达着他需要帮助。
父母若是忽视,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们见过太多悲剧。
有的是老师的不负责,有时是家长的漠视。
当教育被互相推卸,孩子最容易出问题。
那正确的教育应当怎么样?
应当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双方就是孩子前行的浆,他们越结实,孩子的成长越稳妥。
曾经有一份试卷在网上走红。
老师在修改完试卷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签字。
学生家长并没有单纯签一个名字就了事,而是认认真真的从错题开始分析。
分析丢分的原因,提出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提及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
而这样做的家长,其实远远不止一个。
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从不粗心大意,而是细致入微。
试想,家长做到如此,不就是对老师的一种督促吗?
督促他们重视教育,却不只是死板的苛责,而是柔性鼓励。
不仅如此,家长除了对老师的督促,还应该要有信任。
看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学生拿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并不认识,便让他回家问植物学家父亲。
次日,学生找到老师,说父亲也不认识那小草,还让他转交一封信。
老师打开信,发现上面详细的记着小草名称和特性。
末了,那位父亲写道:
“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来为他解答,相信更为妥当。”
毫无疑问,这位父亲是想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眼中更高大一些,这何尝不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
教育是一朵花,它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灌溉,缺一不可。
一方漠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现在的大人常觉得,这一代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常常会感觉压力大呢?
这所谓的大人,包括家长,老师。
他们大多认为,孩子经历的自己也经历过,都是小问题。
殊不知,如今小孩的学业压力,并非他们所能想象。
所以啊,别看现在的孩子长得好。
他们的心里,还是依旧脆弱,需要关爱。
面对学生,老师的教育应当细致,保持耐心,没有一个学生是打骂就能学好的。
面对孩子,家长要倾注更多心思,感应情绪,能感到被爱的孩子,会有对抗一切的勇气。
一个孩子要平平安安的长大,真的不容易。
唯有仔细再仔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