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绿色”啤酒如何酿成?

新黄河 2024-11-25 22:21:10

百威亚太联席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克表示: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

更是我们业务本身。”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旋律。

作为万亿级消费行业,酒业的低碳转型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2021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啤酒行业要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零碳产区”“零碳工厂”首次成为建设目标。

然而低碳转型对啤酒酿造业而言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硬仗,因为啤酒酿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二氧化碳的狂欢。资料显示,每制造一杯335毫升的啤酒要产生250克的二氧化碳,这相当于开着一辆汽油燃料的轿车行驶1.3公里的排放量。

而在这一杯啤酒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真正来自啤酒生产环节的占比很少,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原料、种植、酿造、包装、运输等环节。这也是啤酒行业减排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要想走得更远,唯有真刀实枪。一直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业务本身的百威集团,在拥抱中国增长机遇,持续加码在地投资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啤酒行业加速绿色升级转型。

2018年,百威集团制定了在2025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电力进行酿造,并在价值链中减少25%碳排放的目标。

目标锚定好了,接下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百威中国莆田工厂。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不让一滴水被浪费

水资源管理,是啤酒生产中的第一大挑战。

每产出一瓶啤酒,大约要用掉4瓶水资源。这是因为,在每一瓶啤酒的生产流程中,不仅要有水来酿酒,还要糖化、过滤、冷却、清洗,甚至在包装过程中也会用到水。啤酒产业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改变大量的水耗现象。

通常来说,啤酒厂在水资源节能减排上的思路都是从管理方面想办法,即在不更换提升原有固件的情况下,通过规范节水制度等多种方法约束用水量,这是最容易优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案。只是当每一滴水都到了该去的去处时,这种方案就达到了一个瓶颈。

打破瓶颈,离不开技术创新,百威南宁啤酒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在所有生产用水的循环利用上,任何工厂都离不开中水处理这一环节。所谓中水,是指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

中水处理得好,优势颇多。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使用中水。因此中水利用也被称作污水回用。但中水处理的成本也相对较高,需要进行多次处理工艺和设备的配备。

在百威南宁厂的中水处理车间,一部分中水通过反渗透膜技术,再次进行深度处理,在达到饮用水标准后,作为工厂的蒸发冷、冷却塔、包装链道润滑、真空泵等设备的冷却用水使用。而另一部分经过超滤工艺的中水,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主要用来供应给当地的绿化、消防用水。2021年,百威中国南宁酿酒厂实现了中水100%利用,成为中国区第一家污水零排放工厂。

再比如生产过程中的耗水大户——酿造车间,南宁工厂于2015年新建了酿造罐体清洗分段回收工艺,实现了不同水质回收水循环利用,也大大节约了用水。

据《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披露,南宁工厂的啤酒生产用水率仅为1.09 百升/百升,在百威集团全球酿酒厂中位居第一,也为中国啤酒行业树立了新标杆。1.09 百升/百升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所有的生产用水,几乎没有一滴浪费。

目前,百威亚太所有酿酒厂均在原位清洗过程中使用中水回用步骤,每年共节约79万吨淡水,超过21家酿酒厂进一步提高CIP过程中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率至50%。2023年,百威亚太的平均生产用水率已下降至2.03 百升/百升,与基准年2017年相比降幅达32.1%。

百威中国温州工厂质量分析实验室。

田间地头的绿色试验

啤酒的绝大部分都是水,但因为有了大麦和啤酒花,才被赋予了生命。

作为啤酒酿造中的关键原料,大麦和啤酒花直接影响啤酒的风味、香气和口感。我国虽是啤酒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在大麦和啤酒花的供应上高度依赖进口,其中大麦进口占比更是高达近90%。因此,无论是出于提升国产大麦和啤酒花品质和竞争力,还是减少整个价值链碳排放,降低对外依存度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助力国产啤酒大麦发展?首先得从农业“芯片”的技术攻关上做文章。

从2001年开始,百威集团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甘肃当地研究所一起,将百威集团在境外拥有的大麦品种和甘肃当地品种进行杂交研究和试种,拉开了国产啤麦征程的帷幕。

针对国内大麦种植户分散,栽培、管理及收储方法落后的现状,2016年,百威亚太与江苏农垦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从育种种植到田间管理,从订单农业到产业融合发展,双方致力于打造中国啤麦产业化标杆。

2020年,借助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东风,百威亚太与江苏农垦集团的战略合作创新地采用“三方签约”的模式,将麦农作为签约主体之一。通过这一方式,百威亚太在获得优质原材料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多重经济收入。过去5年里,百威亚太已累计向江苏农垦集团采购了约18万吨大麦。

碳中和工厂如何炼成?

从发酵、过滤到包装、物流,啤酒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消耗能源,并产生碳排放。对于啤酒酿造商而言,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2021年6月,百威中国与武汉汉阳区政府签订了“碳中和啤酒厂”战略协议,约定在年底前将武汉工厂建设成为百威集团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为实现这一目标,百威中国当年投入超2000万元对武汉工厂进行碳中和升级改造。

据介绍,武汉工厂通过多种减碳措施将各类自然能耗降至最低。在生产管理方面,武汉工厂建立了配置先进能耗管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对啤酒生产的工序、工艺进行实时监督控制;对各个车间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用热用电,进行用量供给调节和时序管理;此外还新建生物质锅炉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罐百威啤酒的“开罐气”,都是啤酒本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回充”进罐的。工厂通过水洗、活性炭吸附和二次冷凝提纯等工艺,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食品级标准,充罐进行再生利用。到了2021年底,武汉工厂顺利成为百威集团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每年能源系统可节约用电240万度,减少1390吨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节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源”,即寻找“可再生能源”。

事实上,早在“可再生能源”这个概念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的时候,百威亚太就对“绿电”进行了提前布局。在生产环节,百威中国通过自建太阳能发电厂、外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等形式,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水、风、光等多种绿色能源,大幅提升了啤酒生产中可再生电力的比重。

百威亚太酿酒厂那些面积宽敞的屋顶上,铺设了超过30万平方米,相当于42个足球场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们每年能满足所在工厂15%到20%的用电量。仅百威莆田工厂采用的光伏发电,就能为工厂一年省下几百万元的电费支出。

2020年,百威亚太在四川省资阳市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采用65%水电加35%风、光电的绿电配比,实现了在亚洲啤酒行业首个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2023年,为了进一步减碳,资阳工厂安装了行业内首个使用水电的电热锅炉,配合储热系统,以峰谷电价实现成本效益,预计该项目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7000吨。

通过对中国各地工厂的升级改造和持续投入,百威亚太在中国已有10家工厂实现了100%可再生电力酿造;同时,有14家工厂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2023年全年总发电量达到3600万千瓦时,也让百威在中国72.7%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百威亚太在打造碳中和工厂的实践上已经走在行业前沿。继武汉工厂之后,锦州工厂、佳木斯工厂分别于2022年、2023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与供应商并肩前行

对百威亚太而言,要达到2040年前全价值链零碳排放的目标,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碳管理,还要实现上下游协同管理。

碳排放范围共分3类:范围1指的是企业本身运营过程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范围2包含了企业外购的非可再生能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范围3则包含了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根据《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在全价值链碳排放中,范围1和范围2的比例分别为1.6%和4.1%,而范围3的占比高达94.2%。

在百威亚太的全价值链排放测算中,包装材料的占比达到了49%以上,也是全价值链减排的重头戏。百威亚太通过使用高回收性的包装材料、包装轻量化、回收再利用等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材料高回收性方面,目前百威亚太有65.1%的产品使用可回收包装或者再生包装。百威亚太同时定下目标,到2025年100%的产品使用可回收包装或者再生包装。

包装轻量化方面,百威亚太是国内首家批量使用CDL铝质易拉盖的大型消费品企业,推出了国内最轻的啤酒铝罐,330毫升的罐容量却只有9.57克重,平均碳足迹只有185克,比2017年基准线少了近100克。此外,通过“玻璃瓶减重5年计划”,百威亚太在2023年实现玻璃瓶减重2.4万吨,预计到2028年实现玻璃瓶减重超过10万吨,并覆盖80%以上的一次性瓶的减重。在二级包装方面,百威亚太是国内最早测试减薄盖并努力实现大规模使用的企业,于2023年实现了纸包装、铁包装、塑料包装等减重近4000吨。

回收再利用方面,百威亚太则引入 Can-to-Can循环体系来确保铝罐能回收给供应商。

考虑到中国供应商在减碳方面还没那么成熟,百威亚太还在中国启动了“日食计划”,通过培训帮助供应商建立碳知识的体系,共同探索企业减排的关键点,并制订计划推进供应商减排工作。

通过平台搭建与模式创新,越来越多的百威亚太啤酒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在绿色低碳的转型中实现了突破。比如百威亚太最大的玻璃瓶供应商华兴集团,在生产经营的重点绿色能源中加入了太阳能并制订了包括8个工厂在内的综合实施计划。光伏改造完成后,百威亚太生产啤酒所用的玻璃瓶将有一部分通过可再生电力生产,进一步实现脱碳减排。

2023年底,百威亚太宣布在中国提前2年实现“2025年全价值链减碳25%”的目标。而百威中国的优异表现也加快了百威亚太整体减碳工作的进展,根据《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到2023年底,百威亚太全价值链碳排放已经减少了23.8%,比2022年的19.7%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距离减碳25%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在提前2年达成减碳25%的目标后,百威亚太瞄准了更大的远期目标——到2040年实现全价值链的净零排放。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绿色愿景,不仅限于啤酒产业。

作者:余源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