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中国国徽,郭沫若提出“金瓯无缺”,周恩来要求加一农作物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2-13 08:20:46

1949年6月,距离开国大典仅剩3个多月,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而共和国的标志却尚未确定。16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分设六个小组,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其中第六组以以博学多才的马叙伦为组长,副组长为叶剑英、茅盾,主要担负国旗、国徽、国歌设计方案。

7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其中对“国徽”的征集要求有三条:

(甲)中国特征;

(乙)政权特征;

(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征求作品的截止日期为8月20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评委会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寄来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但是在征求各方面意见时,大家普遍认为这些寄来的国徽图案对“中国特征、政权特征以及庄严富丽的形式”要求还相距较远,所以都未被采纳。

直到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仍未见到理想的国徽图案。大家对国徽设计图案中的构图、色彩、太阳、星星、地球、齿轮、麦穗等元素各抒己见,一时难以达成一致。这令在现场的毛泽东也感到为难,于是他提议:“国徽是新生共和国的象征,确定国徽是庄严而慎重的事情,我看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等将来交给政府去决定?!”

为了不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周恩来指示要多吸收一些专家来共同设计国徽。于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定邀请以梁思成、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开展设计性竞赛。

在近一年时间里,两组提出多种设计图案,一审再审,一改再改,还是难分伯仲,难以取舍。周恩来把两组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让他们在各自设计的基础上,搞一个统一的方案,算他们共同设计的。最后定稿的图案以清华大学设计组的齿轮麦稻穗五星授带组成大团结的意象天安门作为国徽。

把麦穗设计到国徽上去,源于1942年冬天,宋庆龄在重庆寓所为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茶会,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应邀出席。桌上摆着两串麦穗,被炉火映照得金光闪亮。这些麦穗是附近农民送来的。宋庆龄认为麦穗比金子还宝贵,有了它年年五谷丰登,人们丰衣足食。周恩来也说将来我们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在设计国徽时,周恩来仍记得此事,不过在建议把麦穗画到国徽上去的同时,他也提出应该将麦穗改为麦稻穗,以体现我国广阔的土地以及南北方粮食种植的差异。

郭沫若也就国徽图案上方谷穗相接的缺口如何处理,提出:“金环可喻金瓯无缺”,即将缺口设计为宝瓶口,下衬完整的金环,体现“金瓯无缺”的理念,比喻国土完整。

1950年9月20日,时隔一年后,《人民日报》以几乎一个版面的篇幅登载了毛泽东关于颁布国徽图案说明,以及国徽使用办法的命令,刊发了国徽图案。

从此,庄严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了。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