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顾议史吖 2024-12-04 17:48:52

研究人员发现,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跟气候也有神奇的联系,根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温度比现在最冷的时候还要低上许多。

四次寒冷期也影响了王朝的兴衰,“路有冻死骨”并非夸张的描述,国家动乱加上严寒的气候,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绞尽了脑汁。

现代人出门有羽绒服,进屋有空调和暖气,而古代中国在宋代以前,连棉花都没有,即使如此,顽强生存地古代人也找到了很多方式抵御寒冷。

遇到寒冷期,温度动辄就下降到了零下几十度,古人是如何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古人有哪些御寒方式?

路有冻死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示出了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巨大差异,在国泰民安时期,普通人也许能找到一条活路,到了国家动乱时期,那就身不由己了。

从气象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会发现不同时代温度的变化跟朝代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代初期,中国进入短暂的寒冷期,一年的平均温度都在零度以下,生存环境是字面意义上的冷酷。

有记载说西周时期的有一年冬天发生了一场“雨雹”,气温骤降,冷到牛和马这样有耐力的动物,都被冻死,江水也都被冻住了,千里冰封也莫过于此了。

西周人口数量不多,跟气候也有一定的关联,连动物都活不下去了,人的生存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二个寒冷期是汉末,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尤其动荡,朝代变换非常频繁,历朝历代都喜欢将灾年跟皇帝的统治联系在一起,汉武帝时期,就多次出现了极端大雪天气。

汉书里记载,大雪导致很少多人都冻死了,在路边踩着雪走路的时候,很可能会不小心踩到被冻僵的尸体。

最可怖的是,因为天气严寒,人民没有粮食也没有御寒衣物,为了生存竟然出现了同类相食的悲惨境况。

甚至对朝廷不满的起义军都在大雪中被冻死,无力反抗,在严寒的天气面前,当时的人只能绝望的祈求神迹。

南宋时期是也是一个寒冷期,关于冻死人的记录也不少。这时候国力弱小,中原的居民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抗冻,也许宋朝兵弱跟气候也有关联。

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小冰期,这次寒冷期尤其的漫长,关于严重寒潮灾害的记录也超过了其他朝代,冻死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死法。

从明清的穿着上也可以看出气候的影响,唐朝的画作中有很多衣着轻薄的画面,但是到了明朝大家都穿得严实得多。

在很多清朝的照片中,人们都穿着臃肿的衣服,从上衣到裤子都是夹棉的,气候寒冷是显而易见的。

几千年前的地暖壁炉

冷了要添衣是人们的本能,可是在物资缺乏的古代,底层的劳动人民可能一年到头也就是来来回回那几件衣服。

没有衣服穿就只能在硬件上制造条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简易的地暖,古人会在房子中间堆砌一个火塘,在里面烧火做饭,还能用来取暖。

后来工艺技术提升,古代匠人还能在建造房舍的过程中铺设地下火道,在外面烧火,将热气传到屋内。

除了地暖,古代人还在墙壁上做文章,利用泥土等材料,增高房屋的保暖性,汉代皇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就是这种方式的升级版。

古人将花椒和花瓣的粉末掺进涂抹墙壁的泥土中,不仅能保暖,还能散发芳香,据说椒房殿四季如春,温度适宜。

也因此入住椒房殿的人不仅地位高,还代表着受宠爱,而不受宠爱的妃子居住的地方,就没有椒房殿的待遇,被称为冷宫。

除了建造房屋的时候提高保暖性,古人还会上日常生活增加很多御寒的物件,比如香炉这种东西,就是用来让被褥温暖的,跟现在的暖水袋一个作用。

被中香炉被古人运用的非常纯熟,香炉可以去除被子上的潮气和寒气,不仅起到御寒的作用,还会在其中放上一些凝神静气的香料,提升睡眠质量。

跟香炉类似的就是手炉,这种器物可以拿在手上取暖,在出行的时候便于使用。不过这些精致的取暖方式,基本只有有钱人能享受得到。

对于底层人来说,更实惠的方式还是用炭火取暖,例如在屋子中间摆一个火盆,代替香炉的则是汤婆子,灌上满满一壶得热水,就能温暖一晚上。

古人的穿衣御寒方式

在御寒衣物上,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更大了,在没有棉花的时代,穷人的衣物一般是比较粗糙的麻衣。

古代有一种御寒的衣物叫褐衣,就是用麻制作而成的。不过这种褐衣质地粗糙,在低挡风寒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冷得时候只能多穿几层了。

有褐衣穿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还有一些流落街头的穷人,只能穿纸衣、盖纸被,在宋朝时期尤为常见。

唐宋时期的纸张是用树皮制作的,有一定的韧性,很多穷人为了抵御寒冷,就在编制麻衣的时候将厚厚的纸张编进去,制作成衣服和被褥,提高衣服的御寒效果。

宋代寒冷期来临的时候,官府还会给路上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这种经济实惠的御寒方式一度非常流行,甚至有文人为了风度专门做纸衣来穿。

富人在衣服的选择上就丰富的多了,富人不用穿那些制作粗糙、穿起来漏风的褐衣,他们可以购买动物皮毛来制作衣物。

动物皮毛不仅防水还有保暖的作用,比褐衣和纸衣要强的多。狐皮、羊皮、鹿皮、貂皮、兔皮甚至是犬皮,只要有钱,能拿来做衣服的选择非常多。

而且这些皮毛不仅可以做衣服,还能用来做鞋子,等到冬天穿一身皮裘,不仅保暖而且美观。

能用皮毛制作一整套衣服的还是少数,有钱人恐怕也要攒很久,所以一般还是制作更披风和帽子等御寒衣物。

围巾、帽子、手套这种保暖物品,在古代也很常见,在汉朝的文物中,就已经有非常实用的短指手套,既能保暖,又能方面活动。

为了保暖,古代人几乎可以给任何想象的到的物品加热,冬天太冷会把砚台冻住,因此出现了可以加热的砚台。

为了让冬天读书写字更舒服,还有可以的加热的椅子,在椅子下面多加一层抽屉,在里面放上暖炉,这样久坐也不会受冻。

棉花传入中国

宋末元初纺织技术开始出现突破,人们可以制作保暖性能更加优质的衣物,棉花种植在中国广泛地推广开来,棉布成为常见的衣服材料。

这时候穷人也可以穿上保暖的的棉衣,受冻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将厚实的棉衣穿在自己的身上,还在屋子里的门窗上挂上厚厚的帘幕,用来抵御风寒。

信息来源:

几千年前就有地暖壁炉,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2021年11月23日06: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古人如何御寒?给房屋加保温层,穷人穿麻富人穿裘2016年02月01日16:11来源:北京晚报

棉花在中国的传播2021年07月01日《文摘报》

科普|取暖全靠“抖”?原来古人是这样御寒的2020-12-0417:40暖新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