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鹳草,别名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是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原产于美洲,目前在世界多地广泛分布,在我国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入侵杂草。
形态特征
野老鹳草植株高度一般在20 - 50厘米,茎较为细弱,多分枝,伏地或斜向上生长,茎上有倒生的柔毛。叶片为圆肾形,3 - 5深裂,裂片呈倒卵形,边缘有齿状缺刻,两面均被柔毛,基生叶和下部叶具长柄,上部叶的叶柄较短。其花通常2 - 5朵集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细长,花呈淡紫红色,花瓣5枚,倒卵形,先端微凹。果实为蒴果,长约2 - 3厘米,有微毛,成熟时5个果瓣向上卷曲,将种子弹出,种子呈黑色,具微瘤状突起。
生长习性
野老鹳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但也能在较为干旱和寒冷的条件下生存。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荒地、路边、田边、果园、苗圃及山坡草地等各类生境中都能生长。野老鹳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广,在15 - 25℃之间均可良好萌发。其繁殖能力极强,一株野老鹳草可产生大量种子,种子不仅能通过风、水流等自然因素传播,还能借助人类活动,如农事操作、农机具运输、种子调运以及动物的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此外,野老鹳草的生长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仅需数周时间。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危害
作为入侵物种,野老鹳草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在生态方面,它与本地植物竞争阳光、水分、养分和生存空间,抑制本地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生态平衡。在一些地区,野老鹳草大量繁殖,排挤了原生的草本植物,使得依赖这些原生植物生存的昆虫、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减少。在农业领域,野老鹳草是多种农作物的有害伴生杂草,常见于小麦、油菜、蔬菜等农田中。它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据相关研究表明,在野老鹳草发生严重的农田中,小麦产量可减产10% - 30%,油菜产量减产幅度可达20% - 40%。同时,野老鹳草还是多种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它能为一些病菌和害虫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间接加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增加农业生产的防治成本。
防治措施
针对野老鹳草的防治,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农业防治方面,可采取合理轮作、深耕翻土等措施。合理轮作能够改变野老鹳草的生存环境,抑制其生长繁殖;深耕翻土可将野老鹳草的种子深埋于土壤中,使其难以萌发。在小麦与豆类轮作的农田中,野老鹳草的发生数量明显低于连作小麦田。物理防治主要是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在野老鹳草种子未成熟前,人工拔除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但需注意及时清理拔除的植株,避免其再次传播种子。对于大面积发生的野老鹳草,可使用机械进行铲除,但要确保铲除干净,防止残留植株继续生长。化学防治可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如草除灵、氯氟吡氧乙酸等。在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注意施药时间、剂量和方法,避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潜力的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正在探索利用野老鹳草的天敌,如某些昆虫或病原菌,来控制其种群数量,但该方法还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大规模应用。
野老鹳草作为入侵杂草,对生态和农业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需加强对它的监测和研究,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有效控制其扩散蔓延,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