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系列之二:煤油灯
作者:庞建宏
煤油灯,在英国被广为称作石蜡灯,广东地区称为火水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早于九世纪的巴格达,已有使用煤油灯的记载,而近代的煤油灯,是1853年一名波兰发明家发明的。
在清朝末年,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推向中国的老百姓。给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人们使用。

旧式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灯头四周有多个爪子,旁边有一个可控制棉绳上升或下降的小齿轮。棉绳的下方伸到灯座内,灯头有螺丝绞与灯座相配合,可把灯头扭紧在灯座上。而灯座内注满煤油,棉绳便把煤油吸到绳头上。只要用火柴点着绳头,并筒上灯罩,便完成点灯的动作。
现时旧式煤油灯已几近绝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家庭大都使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当然也有简易的煤油灯制作方法,利用用过的墨水瓶或药瓶,先在盖上打一个圆孔,然后将牙膏或白铁皮制成的灯芯模插到圆孔里,用棉花或布条做灯芯,在瓶内注入煤油,用火柴点上就可照明。在学校上学时,我们住校用煤油灯照明。
在解放初期以及七八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销社购买,所以细心的女主人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只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

油灯也叫洋油灯,在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大家都是靠它来照亮漆黑漫长的夜晚。那个时候,每天徬晚点亮油灯,就意味着大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一家人围坐在点着油灯的桌子旁吃饭、聊天,大人们计划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几个孩子只能围灯而坐。时间稍长就会两眼昏黑。勤俭的女主人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及时支起夹板纳鞋底或缝补衣物。八十年代结婚时,罩子灯是女方的陪嫁品之一。

那时候家户都很穷。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由于用煤油灯照明,晚上看书入迷的时候,火烧眉毛属于正常,头发就不用说了。
灯的主要分类有:油灯、煤油灯、马灯、气灯等。油灯以油为介质的灯具,煤油灯里面也可以加入柴油照明。物质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油灯是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

气灯和马灯原料都是煤油。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
我的老家在南部山区,属于拉电最晚的地方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告别煤油灯时代,有的时候突然停电,还会点燃煤油灯或者蜡烛,我也买过一盏罩子灯,有一次同学来玩,没有见过灯罩,拿起来看时不小心摔烂了,只有那个灯座一直保留着。
前些年在苏州千灯古镇游玩,参观了千灯博物馆,里面有古代近代各种灯具上千种,包括我们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油灯。导游给我们详细介绍,指着一盏油灯给大家讲了“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的故事。

对于九十年代以后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油灯是什么。煤油燃烧时散发出一种味道,特别在山区,如果打翻油灯或者晚上睡着了,还会引起火灾事故。一盏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成为照明工具使用多年。
现在每当停电时,我都会想起以前的煤油灯下打扑克牌,一家人在灯下长谈阔论的场景。而现在,每家每户的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气氛了,每个人最亲近的应该还是自己的手机。
如各种电灯,照明效果更好而且没有污染,当然也是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告别煤油灯时代,对于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满满的回忆。

作者简介:庞建宏,陕西洋县人。工作之余爱好阅读和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洋县作协会员,农二哥诗社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表本地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