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三年(787年)八月的一天黎明,太子李诵和萧妃正在被窝睡觉,外面突然响起咚咚的急促敲门声。
太子忙起身开门,进来的是一个宫女。
宫女慌慌张张进来,然后悄声说了一番话,李诵听后大惊失色,“快,扶我起来”。
那么,宫女带来什么消息,让太子如此惊慌?
太子就是储君,内定的皇帝接班人,是皇宫的幸运儿。
并非谁都可以成为太子,理论上只有一个人。
根据老祖宗的规矩,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接班。
不然的话,即使你再有才干,也只能望而兴叹。
但事实上,太子很不容易,而且活得很累,甚至前进的道路危机四伏,充满了坑。
皇上有很多嫔妃,生的儿子不止一个,有野心的皇子虽然没有资格当太子,也要向皇位发起冲击,因为当皇帝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还有,太子当了皇帝之后,他的兄弟们日子大都不好过。
他们不是派到边远地区,就是被囚禁,被流放,甚至被杀头。
因此,皇子们都会把太子当做攻击目标。
皇子们会团结一致,想方设法给你挖坑,不顾一切向你泼脏水,群策群力把他搞掉。
太子稍有不慎,就会被废掉。
就拿唐朝来说,太子顺利接班的不少,但是也有很多太子下场悲惨。
唐高宗时期的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承乾,被李世民废掉。
唐高宗的太子李贤,被废后自杀。
武则天时期的太子李显,被废被弄到外地,担惊受怕过日子。
李诵是唐朝第十位皇帝德宗李适的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他生于上元二年正月( 761年 2 月 )。
也许是打天下出身,中国历代王朝初期的皇帝都比较英武,生龙活虎,体魄健壮,生育能力也很强,所生儿女数量都在两位数。
可是过了几代之后,皇帝一个个都成为病秧子,生的孩子越来越少,甚至会绝后。
德宗就是这样,虽然妃嫔众多,却只生了四个儿子。
而李诵是老大,母亲还是皇后,无可争议成为太子。
一般来说,嫡长子在十岁左右,最迟不超过十五岁,就会被立为太子。
不知道怎么搞的,李诵直到18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才被立为皇太子。
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德宗对这个皇子并不是那么中意,还想观察一下别的皇子。
或者说,希望别的嫔妃能再生下别的皇子,从中选出满意的。
但是最终没有如愿,无奈之中立李诵为太子。
这一来,李诵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似乎为期不远。
谁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德宗虽然生育能力不行,但是寿命很长,六十岁了还精神矍铄,没有衰老迹象。
夜长梦多,太子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
那么,文章开头宫女禀报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原来,唐朝郜国大长公主,李诵的姑姑,生活不检点,发生性丑闻了。
唐朝公主性观念开放,不是跟和尚拍拖,就是公开养男宠。
闹出性丑闻,不是很正常吗?
再说,姑姑出了绯闻,跟太子有什么关系?
大长公主是肃宗之女,李诵却娶了她的女儿,自己的表妹。
众所周知,唐朝皇帝有鲜卑血统,鲜卑人观念开放,皇帝娶表妹不算个事。
汉武帝的首任皇后,就是自己的表姐陈阿娇。
这么一来,大长公主就成为太子李诵的丈母娘。
大长公主本来性观念就开放,丈夫萧升死后,她更加放荡。
公主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有染,还和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别驾萧鼎等诸多官员保持着不正当关系。
如果仅仅是私生活有失检点也就罢了,毕竟唐朝人思想解放,包容度高嘛。
可是有人向皇帝举报,这郜国公主“淫乱”的同时,还背地里搞“厌胜巫蛊”之术。
所谓的“厌胜巫蛊”之术,就是用迷信的方法诅咒人,让那人早死。
这虽然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但是在古代很犯名堂,性质很严重,跟直接谋杀差不多。
德宗接到举报之后大怒,还把怒火烧向自己的儿子——太子李诵。
丈母娘自己不检点,跟女婿有什么关系?
德宗认为,公主仗着自己的女婿是太子,经常到后宫去,太子却没有管束。
德宗的理由有点牵强,太子又不是皇帝,怎么能限制丈母娘的自由?该担责的应该是皇帝自己才是。
德宗不管这一套,他将太子叫去,狠狠怼了一番。
李诵大惊,不知道如何是好,反复考虑之后,只好对父皇说,那我要跟妃子离婚,跟她们家划清界限,好吧。
可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德宗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废掉皇太子改立舒王李谊。
他可不是想想就算了,还把时为宰相的前朝老臣李泌召入宫中商议。舒王并非德宗的亲儿子,而是养子。
确切地说,是其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儿子。
因李邈早死,德宗怜悯他,就把他弄到身边,收为养子。
舒王并非皇帝亲生,表现也就很好,给德宗印象不错。
“爱卿啊,太子太不像话了,朕要废了他。”宰相一进门,德宗就开门见山说道。
“废掉?那陛下可有合适人选?”李泌问道。
“有,舒王。”
李泌听了沉吟良久,他捋着胡子,慢条斯理地说道:“皇上放着亲生儿子不立,让侄子当太子,这说不过去吧。”
“朕的江山,想立谁就立谁,有什么不可以的?”德宗火了。
李泌一点都不急,他将大唐自贞观以来太子废立引起的动荡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德宗听了被深深触动,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尽管如此,德宗余怒未消,下令将太子妃、大长公主的女儿萧妃赐死。
德宗如此专断,跟他的经历有关。
李适的父亲是代宗李豫,祖父是肃宗李亨,他们都是唐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曾祖父更有名,是唐玄宗李隆基。
李适出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开元盛世,还赶上了好时光,碰上“安史之乱”。
青年时期的他,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登基之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边境形势基本稳定。
因此,他有足够的自信,自信的人往往很容易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犯错,由明君变成昏君。
历史上英明的皇帝大都如此,到了晚年,开始重用小人,远离忠臣,做出错误决策。
这是必然的,是历史规律。
德宗也是如此,他晚年开始重用轻信宦官。
唐朝毁在宦官手里,但是阉人并非刚开始就得势。
宦官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当权,肃宗发扬光大,到了德宗时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说,所谓的“厌胜”风波,只是权力争斗的体现。
是宦官利用德宗的昏庸而制造的事端,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
可惜因为宰相的清醒,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李诵一场虚惊。
李诵并没有因为涉险过关而忘乎所以,而是吸取教训,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了,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喜怒哀乐不敢写在脸上,深藏在心底。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九月,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太子李诵中风了,而且瘫痪在床。
起初,大家以为他是装的,是为了麻痹对手。
可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就连805年的新春茶话会,太子都没有参加。
这对皇子们来说,简直是一个特大好消息,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们纷纷施展手段,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
部分大臣也向皇上建议,另立太子。
德宗听后,无力摇了摇头说“不必了”。
原因很简单,德宗已经六十有三,生命走到了尽头,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再去培养一个新的储君。
所以即便是太子瘫痪在床,也没有打算更换他。
唐德宗去世后,仍是太子的李诵就理所当然的接班成了皇帝。
一个瘫痪病人如何治国?又如何参加登基大典?大家无不忧心忡忡。
正当众人担心的时候,李诵却现身了。
据太子身边的侍卫说,德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之后,太子立即冲他们大喊:“扶我起来!”
随后,他“强撑”病体,主持了父皇的追悼会,参加了葬礼。
之后的登基大典,毫无疑问,他也正常参加了。
也许有人说,这货也太会装了吧,为了麻痹政敌竟然假装瘫痪。
其实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登基八个月,顺宗(李诵)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李纯。
第二年,李诵便与世长辞,终年45岁。
由此可见,顺宗的病是真的,为了不让权力被他人夺去,他才强撑着身体出来,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是权力产生了神奇的力量,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参考史料:
《唐顺宗实录》
《旧唐书·卷十四·本纪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