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字景升,山阳郡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
相比曹操、袁绍等,刘表出名更早,在桓帝时就混出了“八及”的名号。
当时的太学生在有心人的操作下,编出外号了不少朗朗上口的外号,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这是最高领导人。
“八俊”以李膺为首的八位“人中俊杰”。
“八顾”指范滂等八位"能以德行引人者"的榜样中国。
“八及”指刘表等八位"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
“八厨”是学生会资助人,指张邈等八位"能以财救人者"。张邈这个人咱们也会写。
既然能引导他人学习,说明刘表知识底蕴厚,文化水平高,这和他后来在荆州开立学馆,博求儒士有密切关系。
桓帝驾崩,窦武和陈蕃在掌控大权后决定彻底搞死宦官集团,双方在皇宫大战一场,最终,士大夫集团失利,窦武自杀身亡,窦太后被迁到南宫,从三公九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所推荐的官员和他们的学生门徒以及过去的部属全都免官,终身不得入仕!
这就是东汉著名的第一次党锢。
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
太监们集体给灵帝施压,逮捕曹鸾押到洛阳拷打至死,又下诏各州、郡官府,重新调查党人的学生门徒、旧时的部属、父亲、儿子、兄弟,看是否还有漏网之鱼!
因为宦官恨透了士族官僚集团, 第二次党锢的调查范围极其之,朝堂几乎再度为之一空。
作为“八及”之一的刘表也受到牵连,被迫逃亡(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
184年,党禁解除,刘表才受大将军何进征辟,出任北军中候(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单骑入荆
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蒯州刺史)
董卓最初目的只是利用刘表的宗室身份,牵制孙坚。
东汉末期,宗室出镇地方相当常见。灵帝任免刘焉为益州牧(188年),李傕控制的长安朝廷任免刘繇为扬州牧(194年)。
当时荆州的局势也很混乱: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出自兖州的刘表在荆州毫无根基,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豪族。刘表至荆州后,单马入宜城,与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共谋大略(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
刘表问道:“此间宗贼甚盛,群众不附,袁术因而取乱,我希望在这里征兵,但恐其不能聚集,众位有何对策呢?(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宗
蒯良随后给刘表贡献了拿下荆州的顶级谋略:
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
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
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
袁术为人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为虑。宗贼首领多贪暴,为其属下所忧。
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
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备修养的人,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贼首领必定持众而来。使君便诛其无道者,再抚而用其众。
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
如此一州之人,都乐于留守此州,得知使君为人有德,必定扶老携弱而至。
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从此,江陵、襄阳取代原先的荆州治所汉寿成为荆州的两大超级重镇。

之后蒯越主动请缨平定叛乱,他诱请宗贼五十五人赴宴,将其全部斩杀,一并袭取他们的部众(乃使赵遣人诱宗贼帅,至者十五人,皆斩之而袭取其众)
随后与庞季前往襄阳将江夏贼张虎、陈生说降(唯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
拥兵自重的荆州郡守县长听说刘表威名,大多都解下印绶逃走(诸守令闻表威名,多解印绶去)
真的是被刘表的威名吓跑的嘛?无非是畏惧荆州的顶级豪族罢了。
那么荆州豪强为啥要帮刘表呢?
刘表的名气大当然有一定的因素,朝廷的任命更为重要,刘表可以代表朝廷给予荆州豪族统治地方的合法性!
此外,荆州豪族也希望有一个人来整合荆州的军事力量去对抗盘踞在南阳郡的袁术、孙坚。

在荆州豪族的帮助下,刘表坐稳了南郡,但也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刘表对荆州的控制力相当薄弱。
刘表麾下的高级官僚与州郡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荆州大族。208年降曹封侯的十五人中,除了傅巽(凉州北地)之外,其余均为荆州本土豪族(零陵刘先,南阳韩嵩、章陵邓羲等人,皆操弄权柄,干预时政)
当时人觉得刘表:非霸王之才,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其实荆州的很多方针大计并不是刘表能独自决定的,而是他和荆州的门阀共同商议实施。
荆州本土的有七大豪族:庞(庞统)、马(马良、马谡)、习、杨(杨仪、杨颙)、黄(黄承彦,诸葛亮的老丈人)、蔡(蔡瑁)、蒯(蒯越、蒯祺)
庞家、蔡家、蒯家已经登过场,接下来要轮到黄家代表出场了。
刘表、袁术、孙坚,荆州的三方博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