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老张今年52岁,平日里喜欢喝点小酒,偶尔还爱吃点辣的下酒菜。最近,他却有些闷闷不乐。原来,每次上厕所的时候,他都觉得肛门火辣辣地疼,像被针扎一样。

后来,他摸到肛门外多了个“小肉疙瘩”,又疼又痒,坐着都不舒服。老张起初以为只是不小心上火了,喝点凉茶就能好,没想到一连拖了两周,不仅没好,还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他去了医院。
在诊室里,张医生一边仔细听老张描述病情,一边为他做了检查。很快,张医生给出了诊断:“这是外痔疮,而且已经有些炎症了。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出现感染,甚至需要手术处理。”
老张一听“手术”两个字,顿时吓得脸都白了,赶忙问:“医生,我这能不能擦点药就好?”张医生笑了笑:“放心吧,大多数外痔疮在早期是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调整来缓解的。不过,具体怎么用药,得先听我说清楚。”

为了让老张安心,张医生详细解释了外痔疮的形成原因。简单来说,外痔疮是发生在肛门部位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肛门周围的静脉血管长时间受压、扩张、淤血,形成了局部肿块。外痔疮不同于内痔疮,它位于肛门的外部,因此摸得着、看得见,而且疼痛感更明显。
张医生边说,边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比如你平时久坐、饮食辛辣、喝酒,都会导致肛门周围血液循环变差。再加上上厕所时间一拖长,甚至用力过猛,肛门的压力增大,血管就会像气球一样鼓起来,最后形成痔疮。”

老张听得连连点头,懊悔地说:“看来这下酒菜和酒真得戒了。”
擦什么药效果好?医生的建议来了张医生接着给老张开了一些药膏,并详细叮嘱他如何使用:“外痔疮的治疗,主要是消肿、止痛和抗炎。常用的药物包括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地奈德乳膏、以及一些含有肝素钠或利多卡因成分的外用药膏。”
为了让老张用药时更有针对性,张医生耐心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原理:
复方角菜酸酯乳膏:这种药膏主要有抗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适合痔疮伴有轻微破溃的患者。

地奈德乳膏:含有糖皮质激素,能快速缓解炎症和瘙痒,适合肿胀明显的外痔患者,但不宜长期使用。
肝素钠软膏: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特别适合有血栓性外痔的患者。
利多卡因软膏: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瘙痒,效果迅速。
张医生特别提醒,擦药前一定要先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药膏的使用量不宜过多,每次涂抹后轻轻按摩,帮助药物吸收。

光擦药是不够的,张医生强调,外痔疮的治疗需要“内外兼修”。他给老张总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肛门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可以用棉柔纸巾轻轻擦拭,避免用力揉搓。必要时,可以坐浴,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调整饮食习惯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比如芹菜、苹果、红薯等,预防便秘。喝足够的水,也能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的肛门压力。

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导致肛门部位血液循环受阻。因此,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避免用力排便上厕所时不要玩手机、看书,控制排便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如果便秘严重,可以适当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但不要依赖药物。
适当运动平时可以做些轻松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瑜伽,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血液循环。

张医生还为老张介绍了一些中医调理的方法:“中医认为,外痔疮的形成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有关。因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作用的食材,比如苦瓜、绿豆、莲子等。”
此外,中医常用的外洗方也对缓解外痔疮有一定帮助。比如,取蒲公英、金银花、艾叶煮水外洗肛门,可以消炎止痛,促进恢复。
不过,张医生提醒老张:“中医外洗方虽然有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常规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张医生还提到一个有趣的民间谚语:“十人九痔。”其实,这反映了痔疮的高发病率,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发病。关键在于日常预防和早期干预。
痔疮不治疗会怎么样?别拿小病不当回事听完张医生的讲解,老张长舒了一口气,但又忍不住问:“医生,这痔疮如果不管它,会不会自己好?”
张医生严肃地说:“痔疮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不治疗,炎症会反复发作,甚至形成血栓性外痔,肿块变硬,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张医生还提到,有些人因为痔疮伴随的反复出血,可能会引发贫血,甚至出现感染扩散。因此,痔疮虽然是小病,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最后的叮嘱:养成好习惯,远离痔疮困扰在离开诊室前,张医生再次嘱咐老张:“痔疮的治疗虽然不复杂,但预防更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排便卫生,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老张点点头,回家后严格按照张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不久后,他的外痔疮症状明显好转,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困扰。

专家提醒:痔疮是中国人群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但它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再加上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能远离它的困扰。记住,身体的每一个“小信号”都值得被重视,别等问题恶化了才后悔莫及!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