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北方面条,南方米粉,湖北吃豆丝

千度酒话 2024-07-08 13:43:29

热干面是湖北武汉饮食的一个绝对代表,但湖北还有一个和北方面条、南方米粉形成三分天下的食物:豆丝。

鱼米之乡的特产:南粉北面中豆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一方物产。湖北是我国大米和小麦产地的交界处,北方的面条、南方的米粉,都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真正属于湖北原产的特产却是独立于米粉和面条之外的豆丝。

豆丝作为湖北特产,虽姓“豆”,但是主料材料是大米,其次才是豆。主流的豆丝用黄豆,也有用绿豆的。黄豆的豆丝为白色,绿豆的豆丝颜色较深一些,带一些浅浅的绿。绿豆在湖北的产量小一些,也就小众高档一些,口感也会丰富一点。

为什么会叫豆丝,也许就是因为加入了豆子,其口感和风味完全区别于米粉了。所以,豆子对豆丝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豆丝的做法和北方的摊煎饼、南方的手工米粉基本一样,磨浆,再摊开加热。

湖北的豆丝属于季节性食物,一般在秋收之后才会开始做豆丝,主要是做豆丝需要大量人力,也需要当年产下的新鲜豆子,还需要干燥的天气来晒干豆丝。

将大米和豆子浸泡好,大米按9比1的比例兑以黄豆或绿豆磨浆。这些都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去完成。最重要的是摊豆丝的工作。

摊豆丝的铁锅不仅要铲掉底部的锅底灰,到达好的导热效果。更需要把长久的油渍洗干净,还要用磨刀石好好的打磨光滑做到“不粘锅”,这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

摊豆丝需要用到那种两口锅的图找,两口锅轮流摊。师傅用大河蚌壳做的舀子,舀上一瓢浆在锅里,向四周旋一圈,米浆自然流到沟底,再用蚌壳迅速抹匀,盖上锅盖,这个动作一气呵成,很考验师傅的手艺。蚌壳都是经年累月使用的,磨得珠光莹莹的,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师傅手上的这个物件。

接着师傅再去揭开上一口锅已经加入成型好的豆丝的锅盖,双手揭起豆丝饼。这时,就需要一个勤快的小孩了,小时候我就爱做这个工作。筛子反过来用底,放在锅沿接住师傅揭起豆丝饼。然后小碎步端到外面切豆丝的地方,一般都是用两块房门搭起的案板。借着惯性将面皮甩到案板的空余位置。一个人将摊粮了的豆丝饼卷成筒,另一个人切丝。所谓切“丝”——实际是切成条,约莫小指宽。这就是豆丝。切好一箩筐,就要搬去摊开晾晒起来。需要多日的晒干,保证能长时间存放。

作为小孩子,传送豆丝饼是一件费脚力的事情。师傅看到小孩不卖力了,就会给锅里来一勺油,再摊豆丝饼。

这个饼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师傅就得在另一个锅里摊上最少两个饼的时间来等。为了让豆丝饼好吃,就可以多加油,然后撒上切好炒熟的“腌菜”。

包好出锅别提多香了。又焦又软、米香、豆香、油香、焦香,还有咸咸的“腌菜”,一口咬下去......。小孩开心的吃着,这时换大人来传送豆丝饼。等小孩吃好了喝好了,又会继续开心的跑腿。一场下来怎么也得吃两三次,才算罢休,大人们也因为摊豆丝不做饭,大家也都会吃豆丝。

豆丝晒干之后,能吃好几个月。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刚出锅的豆丝饼包腌菜。

干的豆丝可以像面条一样开水下锅煮着吃,但最好的还是冷水浸泡之后炒豆丝吃。一般用大蒜,也可以加蛋或腊肉。

如今,豆丝已经成为一年四季常见的食物了。餐馆里随时可以点上一盘炒豆丝。不过因为很多豆丝的加工都是用的蒸汽加热。并没有柴火土灶的那种“火候”,吃起来总是缺少一些烟火气。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