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在这份文件中,有“体育教师的学历须是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突出对‘三大球’教师队伍的重视”等要求。
体育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引导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顽固影响,在不少学校,体育课不受重视,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也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在大力纠偏之下,上述现象有所改观。但即使是在“双减”后的2021年,教育部教育督导局有关负责人透露,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不达标,体育课时被挤占问题突出,初三、高三年级等毕业班的体育课被挤占问题尤为严重;媒体发起的一份调查也显示,60%的受访者称孩子不爱上校内体育课,“课程内容太单一,每天就是跳绳、仰卧起坐、跑步,没意思”……
体育课被占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缘于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也可能因为体育教师数量紧缺、学校场地等基础设施匮乏。
而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为什么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聊?一位小学校长坦言,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锻炼设施已经非常先进,但是经常会对孩子们的使用施加各种限制,“因为没有那么多体育老师盯着,而且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未必专业,怕出危险。”
不难看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数量与结构方面,体育教师数量总体不足,难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程及活动的正常开展;且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城市和重点学校相对充足,农村和偏远地区严重短缺;“三大球”等专项体育教师尤其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特定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
就专业能力而言,部分体育教师并非体育专业出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欠缺。作为在职教师,其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往往有限,难以跟上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在待遇保障上,体育课长期不受重视,导致体育老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表彰等方面可能面临不公平待遇,上升空间不足,这既会影响在职者的工作积极性,也难免会对专业人才的进入造成冲击。
对标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的数量不足、补充困难、专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已到了非痛下决心解决不可的地步。从这个背景观察,现在教育部出台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举措非常及时。从内容看,《通知》聚焦补充配备、专业提升、待遇保障,提出了一些创新做法,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落实《通知》,不能忽视一些难点。要求逐步加大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本身较为紧张,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这需要多渠道筹资。
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如果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就很难在落实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时有足够的力度。观念转变非一夕之功,对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更需要革新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