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地下党听闻自己要被枪毙,突然说:我都招,但我要见哥哥一面!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1-03 19:19:02

女地下党听闻自己要被枪毙,突然说:我都招,但我要见哥哥一面!

1950年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台北监狱里回荡着沉重的脚步声。特务们正押解着一位面容憔悴的女子走向审讯室。几天的严刑拷打下来,这位女子的意志依然坚如磐石。特务们已经失去了耐心,决定用最后的手段来威胁她。

"枪决令已经下来了,明天日出之前就要执行!"特务头子狠狠地说道。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女子突然抬起头,用微弱但清晰的声音说:"我可以招供,但是我要见我哥哥一面。"

特务们眼前一亮,他们认为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然而,这位叫萧明华的女地下党员,究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见哥哥的请求?她真的准备招供吗?在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从白沙到台北:革命理想的萌芽

1922年,萧明华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县一个教师家庭。她的父亲萧淦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母亲则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家庭主妇。在父亲的熏陶下,萧明华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萧家为躲避战火,举家迁往重庆。在这座战时陪都里,16岁的萧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师范。她在这里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恩师——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赵元任看中了萧明华的语言天分,亲自指导她学习注音符号。那时的注音符号是国民政府推广的重要教育工具,萧明华很快就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943年春天,她被推荐到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深造。

白沙女师坐落在重庆北碚,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女子高等学府之一。在这里,萧明华遇到了另一位重要的导师——台静农。台静农不仅教授她古典文学,还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之窗。

在台静农的书架上,萧明华第一次接触到了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这些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文字,让她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同时,她也开始尝试写作,发表了几篇描写战时生活的散文,受到文坛瞩目。

1945年抗战胜利后,萧明华跟随大批知识分子北上,来到了北平。她一边在北平师范学院进修,一边在《文艺春秋》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这时的她,已经成为文坛新秀,得到了冰心等前辈作家的赏识。

在北平求学期间,萧明华结识了一群进步青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局,探讨国家的前途。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一二·一"运动,亲眼目睹了美军士兵欺凌中国学生的场景。这次经历让她深感震撼,也坚定了她寻求改变的决心。

1946年底,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扶日示威游行。萧明华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女同学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就在这次运动中,她遇到了朱芳春,一位表面上是北平师院教授,实则是地下党员的革命者。从此,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投身地下:从文学少女到情报员

1947年初的北平,寒风凛冽。朱芳春经常在下班后来到萧明华的宿舍,带来各种进步书籍。在一个雪夜,朱芳春终于向萧明华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冀中军区敌工部负责人。

这次谈话持续到深夜。朱芳春向萧明华详细介绍了党在华北的地下工作。他特别提到,党组织正需要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深入敌占区的知识分子。萧明华的语言学专长和教育工作者身份,正是最好的掩护。

1947年3月,萧明华开始接受组织培训。她每周都要到东城区一个不起眼的杂货铺后院,学习密电码、情报传递和反跟踪技巧。为了不引起注意,她总是装作去逛书店,然后绕很大一圈才到达联络点。

同年6月,组织安排萧明华参与了一次重要行动。当时国民党在北平搞"清乡"运动,大肆搜捕进步人士。萧明华利用自己在文化界的关系,成功营救了三位被特务盯上的地下党员。她把这些同志安置在自己租住的四合院里,并为他们安排了新的身份。

9月,萧明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敌工部的一员。组织给她安排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一个文化沙龙。这个表面上研究文学的沙龙,实际成为了党收集情报的重要据点。

在朱芳春的指导下,萧明华开始在北平师院建立地下联络网。她利用教师身份,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力量。不少青年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加入了地下党组织。

1948年春,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台湾光复后,面临严重的语言教育问题。台静农向萧明华发出邀请,希望她去台湾大学任教。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组织的重视。

朱芳春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台湾是国民党的重要基地,如果能在那里建立地下工作网,将为解放台湾奠定基础。组织很快做出决定:同意萧明华赴台,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对台情报工作。

为了做好准备,萧明华在出发前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特训。她学会了如何利用教材夹层传递密信,如何用普通的课堂用语传递暗号,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销毁证据。

1948年秋,萧明华带着两本特制的教科书,登上了去台湾的轮船。这两本书的书页中间,藏着一份详细的任务清单和联络方式。从这一刻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正式转型为一名地下情报员。

临行前,朱芳春特别叮嘱她:在台湾一定要谨慎行事,先站稳脚跟再说。同时,他还告诉萧明华,组织很快会派人前往台湾支援她的工作。这个人,就是后来以"于非"为化名的朱芳春自己。

三、危险中的坚守:台湾情报网的建立

1948年10月,萧明华抵达台北。台湾大学语言系主任亲自到码头迎接这位大陆来的注音符号专家。很快,她就在台大站稳了脚跟,开始了表面上的教学工作。

为了掩护身份,萧明华积极参与台湾的语言教育改革。她编写了一套针对台湾本地特点的注音教材,在学术界获得了极高评价。这份成就不仅为她赢得了声誉,更为地下工作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1949年初,萧明华在台大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表面上是讨论社会问题的学术团体,实际上成为了地下党联络的重要据点。通过这个平台,她陆续发展了多名进步学生和青年教师加入地下组织。

同年3月,她的哥哥萧明柱也来到台湾。萧明柱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在台北市立中学任教,实际上是组织派来协助妹妹工作的。兄妹二人以走亲访友为掩护,开始在台北周边建立情报网络。

萧明华特别注意收集美军在台活动的情报。她利用在台大的便利条件,经常组织学生郊游,实则暗中观察美军基地的部署情况。她还通过在美军俱乐部做兼职翻译的学生,获取了大量军事情报。

为了传递这些情报,萧明华和哥哥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密码系统。他们利用注音符号的特点,将情报转化为教学讲义。这些看似普通的教材,实际上包含了大量机密信息。每周,都有信使把这些"教材"通过特殊渠道送往大陆。

1949年底,情况开始变得危险。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监控,多名地下党员被捕。萧明华临时改变了联络方式,开始利用台北近郊的一家茶馆作为接头点。茶馆老板是一位退休教师,实际上是地下党员。

1950年初,组织决定在台湾建立地下电台。萧明华将设备零件分散藏在实验室的教具中,逐步组装成一台微型发报机。她选择深夜实验室无人时发报,将情报直接传递给大陆方面。

然而,特务机关已经开始注意到一些异常情况。他们发现萧明华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成员大多有进步倾向,而且经常在深夜出入学校。一个名叫蔡孝乾的研究会成员,实际上是特务机关安插的卧底。

就在特务准备收网时,萧明华通过清洁工的通风报信,得知了危险即将来临。她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销毁了大部分文件,只保留了最关键的密码本。这个密码本被她巧妙地藏在一瓶普通的鱼肝油中。

就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组织的最后一次电报。电报告诉她,一批重要的军事情报必须在24小时内传递出去。萧明华决定冒险完成这最后的任务,尽管她已经察觉到特务的跟踪。

四、生死抉择:最后的密电与哥哥

1950年2月13日晚,萧明华在台大实验室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内容事关重大:美军计划在台湾东部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并部署最新型号的战斗机。然而,就在电报发出后不到一小时,特务破门而入。

当时实验室里只有萧明华一人。她迅速将发报机的核心部件扔进了硫酸池,其他设备则伪装成了普通的实验器材。特务们搜查了整个实验室,却只找到一些普通的教学用具和几本笔记本。

然而,萧明华还是被带走了。特务将她关押在台北监狱,开始了长达一周的审讯。特务掌握了一些零星线索,但始终无法找到决定性的证据。他们甚至不知道那份重要的密码本藏在哪里。

2月20日,特务改变了策略。他们抓来了萧明华的哥哥萧明柱,在她面前对他实施酷刑。萧明柱被打断了三根肋骨,但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特务们认为,兄妹之间一定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络方式。

就在这时,萧明华提出了那个看似奇怪的要求:她愿意招供,但要求单独见哥哥一面。特务们商议后同意了这个请求,但规定见面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而且必须有人在场监听。

2月21日凌晨,这次特殊的会面在一间小屋里进行。兄妹二人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桌子。萧明华说了一段看似毫无意义的话:"记得小时候,妈妈最爱给我们煮鱼肝油,说对眼睛好。"

这句话传递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密码本藏在鱼肝油瓶中;第二,这个密码本必须被销毁。萧明柱立即理解了妹妹的暗示。特务们听到这段对话,只当是姐弟间的家常回忆。

会面结束后,萧明柱被押回牢房。在押送途中,他趁警卫不备,咬破了藏在衣领里的氰化钾胶囊。虽然特务立即将他送医,但为时已晚。萧明柱最后的话是:"我只是个普通教师。"

萧明柱的突然死亡,打乱了特务的审讯计划。他们无法判断这是意外还是有意为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萧明柱是否在死前销毁了某些重要证据。

特务们重新审讯萧明华,但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她不再沉默,而是主动交代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供述看似真实,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障眼法,目的是转移特务的注意力。

在接下来的审讯中,萧明华始终坚持一个说法:她只是受人蛊惑,被裹挟参与了一些不当活动。她声称自己并不知道组织的具体情况,也不了解其他成员的身份。这个说法与特务掌握的部分线索相吻合,却也留下了许多疑点。

五、烈士的誓言:为信仰献身

1950年3月1日清晨,台北监狱内传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狱警发现萧明华倒在牢房内,已经停止了呼吸。法医鉴定显示,死因是服用了剧毒物质。这位坚强的女性,选择了与哥哥萧明柱同样的方式结束生命。

特务们在她的牢房里发现了一封未完成的遗书。信中只写了几行字:"我的学生们,继续努力学习注音符号。这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也是了解真理的钥匙。"这封遗书后来被收入特务档案,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萧明华的死讯很快传遍台北。台湾大学的师生们纷纷要求见她最后一面。但特务机关声称尸体已经处理,拒绝了这些请求。实际上,他们对萧明华和萧明柱的死亡方式产生了怀疑,认为这可能是组织预先安排的自杀计划。

在搜查萧明华住所时,特务们发现了大量的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这些文件看似平常,但经过专家分析,其中可能隐藏着某种密码信息。然而,由于关键的密码本始终未能找到,这些文件最终成了无解之谜。

萧明华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成员也受到了连带牵连。特务逮捕了十几名学生和教师,但审讯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这些人或许真的如他们所说,只是单纯参加学术活动,并不知情。

直到1950年底,特务机关才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承认:他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萧明华活动的完整证据了。该报告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在萧明华被捕前,她家中的一瓶普通鱼肝油不知去向。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最终成为了这个案件永远的谜团。

1951年初,台湾当局对萧明华案进行了最后的整理。结论是: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地下情报活动,但主要证据已随主要嫌疑人死亡而消失。案件虽然正式结案,但被列为重点档案永久保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萧明华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份情报,确实对当时的军事部署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军原计划在台湾东部建设的军事基地被迫改变了选址,这个变化直接影响了后来台海局势的发展。

萧明华和萧明柱的牺牲,在台湾地下党组织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组织随后改变了联络方式,建立了更为隐蔽的情报网络。他们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利用教育工作者身份作为掩护的策略,成为了后来地下工作的重要经验。

1952年,组织在一份秘密文件中这样评价萧明华兄妹:"他们用生命保护了组织,确保了情报网络的安全。他们的牺牲,为革命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份文件被严格保密,直到多年后才重见天日。

1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