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孝庄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康熙听后,大为震惊,不仅没给她修陵墓,甚至都没安葬。直到雍正继位,去世37年的孝庄才得以安息。
1661年,顺治去世。孝庄按照遗诏,扶持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
康熙第 一次上朝,孝庄对他说,“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你要记住,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那么,年幼的康熙,是怎么在众多皇子脱颖而出呢?没想到,竟然和他生的一场病有关。
1655年,宫内突然爆发天花。顺治下令,“宫内凡是没出过天花的,全都到紫金城外避痘。”年幼的康熙虽然去了宫外,但仍没有躲过天花。
因为顺治当时被董鄂妃迷得五迷三道,对这个不受宠的皇子,并不是很在意。
但孝庄却十分喜爱这个孙子,她每天派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来往于紫禁城和康熙的住处。
她一方面让苏麻喇姑看护康熙的病状,另一方面则按照自己的要求,对康熙进行施教。
一次,康熙和其他皇子一起去向顺治问安。顺治问他们,“你们将来都想做什么啊?”
二皇子福全说,“我只愿做个贤王。”康熙则说,“我想效法父皇。”这个答案,着实让顺治惊讶了一把。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
1661年,顺治弥留之际,想留下遗诏,确定皇位继承人。但他的孩子们都还年幼,实在难以抉择。
这时,汤若望站出来说,“皇上,皇三子玄烨(康熙),小时候出过天花,他的免疫力比其他人都强,身体更为健康。”
顺治一听,觉得有道理。皇帝,虽说是个脑力劳动职业,但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真坚持不了。
再加上,之前康熙回答的问题,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顺治当即拍板,“就是他了。”于是,他写了遗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同时他还指派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进行辅政。
就这样,康熙登上了皇位,但因年龄太小,权利就被四位辅政大臣架空了。孝庄便告诉康熙,“你现在要做的是,韬光养晦。”
正因为有孝庄在背后护着康熙,并督促他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帮他出谋划策应对各种明枪暗箭,康熙才得以健康的成长。
后来,康熙摆脱辅政大臣,开始亲政,孝庄仍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
平定三藩时,孝庄把宫中节省下的钱,全都捐出来犒赏出征士兵。
一遇到灾荒等自然灾害,孝庄就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让康熙拿去赈灾。
而康熙对孝庄这位奶奶,心存感激,非常孝顺。
每次出巡时,他都会派人快马加鞭,将自己一天的行程告诉孝庄,并问安,还会将自己亲手抓的鲫鱼、鲢鱼脂封送回去,给孝庄尝鲜。
一次,康熙和孝庄一起巡视五台山。遇到上坡路时,康熙立马下了轿撵,去帮孝庄扶撵保护。
1687年,孝庄大病。康熙十分担心,每天都侍奉在侧,亲自喂药,并亲率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徒步到天坛,为孝庄祈福,“祈求上苍为我的皇祖母增加寿岁,朕愿用自己的寿命来换。”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记载:康熙涕泪交颐,“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1年后,孝庄感觉自己命不久矣,就将康熙叫到跟前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这段话表达了3个意思:
一是,皇太极(孝庄老公)已经去世很久了,孝庄不想因为要与他合葬,而打扰他安息。
二是,皇太极葬在盛京(今沈阳),实在太远了,如果将孝庄安葬到哪里,太劳兴师动众了。
三是,孝庄心里仍然惦记着儿子和孙子,不想离开他们。
康熙一听,懵了。自己的奶奶竟然不愿意和爷爷葬在一起,这可如何是好啊。
无奈之下,康熙只得先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了,修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放到这。
他想着,总要找一处符合孝庄心意的地方,再将孝庄安葬。可是一直到他去世,这件事都没有做完。
1722年,康熙去世,传位于雍正。
雍正正准备将康熙安葬,却突然发现,曾祖母孝庄竟还没有入土为安。
这一年,正好是皇太极和孝庄结婚100周年,百年间,大清国运昌盛,雍正觉得这是曾祖母带来的福气。
于是,他决定直接将暂安奉殿,改名为昭西陵。既与皇太极的北陵遥相呼应,又满足了孝庄的遗嘱。
自此,孝庄去世37年后,终于得到了安葬。
孝庄是皇太极的贤内助,她排除万难将儿子顺治扶上了皇位,后又将孙子康熙护在羽翼下成长。可以说,孝庄撑起了清朝的半边天。
但她却留下了不与皇太极合葬的遗嘱,也许,是因为皇太极有妻子哲哲还有深爱的女人海兰珠陪着。生前孝庄不争,死后也不想争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