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防治》中华心血管杂志,2023;《心血管急症预警信号研究进展》中国心血管研究,2024;《冠心病前兆与早期干预指南》中国医学前沿,2023
王医生在查房时遇到一位58岁的患者,他在前一天晚上感到胸口阵阵不适,原以为只是普通的消化不良,吃了几片胃药后继续加班至深夜。谁知凌晨时分,剧烈的胸痛如同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他冷汗直流。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所幸抢救及时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这位患者事后懊悔地说:"如果我能早点意识到那些不适是心梗的预兆,也许就不会到这一步。"

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情重的心脏疾病,一旦发作,黄金救治时间仅有几小时。若能提前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便有机会避免或减轻这种严重结局。据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因心肌梗死猝然离世,而其中超过60%的患者在发病前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预警信号,只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胸闷、胸痛是最常被认为的心梗前兆,但实际上,心梗的"脚步声"远不止于此。医学研究表明,心梗前身体会发出多种不典型的预警信号,通常在发作前几天甚至几周就已开始。

不明原因的疲劳感是心梗前的重要信号之一。很多心梗患者回忆,在发病前2-4周内就已感到异常疲倦,即使充分休息后依然精力不足,这与常规疲劳的自限性特点明显不同。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全身组织供氧减少,机体为了维持基本功能而减少对其他系统的能量供应,因此产生持续的乏力感。一项针对867名心梗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70.3%的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历过这种不明原因的疲劳。
睡眠质量突然下降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会导致心脏在夜间工作负荷增加,进而影响睡眠。很多患者会在心梗前出现睡眠中断、频繁惊醒或呼吸困难感,特别是平躺时感到呼吸更为费力。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约43%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2周内睡眠质量明显下降。

第三个常被忽略的信号是上腹部不适。由于心脏和食道、胃在解剖位置上的接近,心脏缺血时的疼痛常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问题。上腹部隐痛、烧灼感或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尤其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的症状,应引起警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数据显示,约25%的心梗患者最初只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导致诊断延迟平均达4小时。
异常出汗,特别是不与环境温度或运动相关的冷汗,是心脏负荷加重的表现。当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被激活,引起全身出汗,尤其是夜间或轻微活动后的异常出汗,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天津医科大学心脏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约38.7%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有异常出汗现象。

颈部、下颌或左臂的隐痛也是心梗的预警信号。心脏的疼痛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传导至这些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的心梗症状常表现为非典型疼痛,如颈部不适、下颌酸痛,而非典型胸痛,这使得女性心梗的早期识别更具挑战性。
最后一个预警信号是心跳异常。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的电活动会发生紊乱,表现为心悸、心跳加速或不规则跳动。持续性的心律不齐,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短时,更应提高警惕。心电图监测显示,约53%的心梗患者在急性发作前24-72小时内已出现心电活动改变。

面对这些预警信号,哪些人群需要特别留意呢?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肥胖或缺乏运动者。这些人群一旦出现上述任何预警信号,都应及时就医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冠心病患者中约有15-20%的人在首次发作前从未有过明显症状,这就更加突显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建议45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包含心电图、血脂检查在内的心血管评估。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几项简单可行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心梗风险: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蔬果、全谷物、鱼类和橄榄油)、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和心理健康。
心脏专家提醒,若同时出现多个预警信号,或单个信号持续加重,应立即就医。尤其是当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并伴有冷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接受专业救治。

心梗不是突然袭来,而是给过我们多次预警。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行动,就能为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铭记这些预警信号,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将风险降到最低。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