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其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与上一代标准GB38031—2020相比,GB38031—2025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在电芯单体测试中,优化了3项测试、新增了1项测试;在电池包整体测试中,优化了15项测试、新增了2项测试。
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迅猛发展,快充、高能量密度电池日益普及,但与此同时,安全隐患也逐渐凸显,电池热失控、快充循环后的性能衰减、底部撞击防护不足等情况时有发生。
《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也就是即使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本次新国标的修订,将各企业原本自身宣传的安全标准,纳入到强制性标准中。
新国标主要修订点如下:
1. 优化热扩散测试
热扩散测试考察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新国标优化了测试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测试条件,例如电池温度范围、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等。同时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至少5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不得起火爆炸,烟气不得对乘员造成伤害。在旧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基础上,新国标将条件修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从产品设计端降低了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保障了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2.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布局于车辆底盘位置,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底盘受到异物撞击的场景,重点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电池在受到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3. 新增快充循环安全测试
针对频繁快充可能导致的电池老化问题,新国标新增快充循环安全测试,针对能在15分钟内将电池从20%充电至80%的电池单体,要求其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4. 其他修订点
其他方面,本次发布明确了新国标的适用范围,提高了绝缘电阻要求、振动测试标准、挤压测试要求。

新国标的发布,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迈入新阶段。从新增测试到与国际接轨,从技术升级到分阶段实施,每一项调整都体现了安全为先的理念,也将促使电动车电池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购买符合新国标的电动汽车,安全性将更上一层楼,用车时更加放心 。(文:太平洋汽车 赖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