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小看了莫迪!14国对华包围圈启动,印度选择第一个退出

理嘉评历史 2023-06-11 04:38:0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乾叁

编辑|Q

经过几年互联网的熏陶,每当有人提起印度,人们想到的大多都是“开挂民族”、“包治百病”恒河水、还有“知名野心政治家”莫迪。

别看莫迪在印度人心中堪比半仙儿,但他也的确拿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上,莫迪的理智和定力还是很足的。

比如:2022年,美国联合14国展开对华经济封锁包围网,意欲在经济上“半包围”中国时,印度果断在第一时间撤出,哪怕背后的美国气得脸都绿了。

印度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拒绝配合美国跟中国撕破脸,美国急眼也没用。

美国还是不懂印度,更不了解莫迪,印度骨子里就是一个高傲自信且不安分的国家,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屈从于美国的,更不可能像日本一样被当成对抗中国的“排头兵”。

美国还是小看了莫迪。

实际上,莫迪想得更远、更深。

那么,老谋深算的莫迪究竟想要什么?对于印度而言,拒绝跟美国合伙开展对华包围圈又有怎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从深度剖析,看看印度究竟有着怎样的野心。

01

“知名野心政治家”莫迪

纳伦德拉·莫迪,1950年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一个小杂货商家庭。

从印度的种姓制度上来看,莫迪的家庭归于低种姓的第三等级“吠舍”,不享有政治特权。对于莫迪的家庭而言,上升通道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高种姓婆罗门那么容易罢了。

莫迪6岁起就在自家的茶水摊打工,由于家离火车站比较近,莫迪经常在火车厢推销茶水。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莫迪从小就在流动的茶水贩卖摊上练就了一口好口才。

受家庭影响,莫迪从小就是一名狂热的印度教信徒,8岁时就参加了一个印度民间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简称RSS。

关于这个组织在印度有何地位,不多赘述,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刺杀甘地的凶手就来自国民志愿服务团。

在这里,莫迪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格斗训练,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

1971年印巴战争后,莫迪辞去了工作,一心为RSS效力,并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名干部。

随后在1978年,莫迪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德里大学政治学的学士文凭,5年后又从古吉拉特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走向仕途。

从莫迪的早年经历可以看到,他算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内心深处有一个“强国梦”。

事实上,莫迪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2001年,51岁的莫迪成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

在建设自己的家乡上,莫迪尤为上心,短短几年内,古吉拉特邦的交通建设发展程度冲顶印度各邦第一,同时莫迪还利用该地区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贸易,吸引外来投资。

在此期间,莫迪还多次造访中国,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基建,包括水利、发电站、公路、铁路交通等,在莫迪的领导下,古吉拉特邦一度被誉为“印度的广东”。

虽然做到的实际效果和中国还有很多差距,但对于当时的古吉拉特邦居民而言,自己生活的城市在莫迪的带领下已经是“焕然一新”了。

凭借在古吉拉特邦的傲人政绩,莫迪也获得了相当高度的政治资本。

2014年,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大选,莫迪以该党领袖的身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印度新任总理,从此开启了他“振兴印度”的征程。

02

让印度脱离“拐杖”

在印度,治邦和治国完全是两个概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情况,社会矛盾、宗教矛盾、经济矛盾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时难以很好地融合。

对此,刚刚上任的莫迪期望,能把自己在古吉拉特邦治理的经验推广至整个印度。

当然,他的治理经验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比如,这些年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的矛盾明显在逐步激化,穆斯林在被严重边缘化,甚至逐渐沦为印度的“二等公民”,而印度教徒则被视为一等公民。

时至今日,印度宗教信仰不同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依旧“剪不断,理还乱”。

截至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统计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要想让一个国家富起来,还得看怎样抓经济,咱看看“莫迪老仙儿”是如何抓经济的。

莫迪担任总理后,相继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七年战略规划”以及“15年远景文件”。

这些名词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听起来跟中国的“五年计划”有些类似。

在莫迪看来,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成果也同样适用于印度。

但莫迪忽略了,印度的国情和中国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就是在于印度自始至终没有民族统一意识、没有革命性的土地改革、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印度在过去的殖民统治下并没有打破原有的旧规矩,而是直接步入了现代社会。

这也为莫迪的改革方案增加了不少阻力。

莫迪明白,自己要做的就是先统一印度人民的思想,再缓慢打破地主阶级的发展限制。

对此,莫迪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地方党边缘化,曾经“政令不出新德里”的现象也有所改善,这也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归根结底,印度政府从宪法上仍然是一个资本主义政权,和西方的来往不可谓不密切。

例如莫迪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印度裔英国首相苏纳克,都有着相对“友好”的关系。这样的信号也一度让西方世界认为,印度仍然是由他们指挥的“手中刀”。

所以在2022年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启动对华包围圈的时候,美国自然而然地将印度纳入了一环。只是美国没想到,印度只收好处不干活,一点面子也没给。

美国还是小看了莫迪,事实上,莫迪正在让印度脱离“拐杖”。

03

美国还是小看了莫迪

如果说别的亚洲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搞民族主义是为了赢取政治资本,然后在行动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莫迪可是玩真的。

在2014年9月,莫迪正式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意在将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莫迪在加强印度工业自主的同时,对西方和中国外资企业采取的是“无差别对待”。

例如,在莫迪上台之前,印度的平均关税率一直控制在13%左右;而到莫迪上台后,平均关税上涨至20%,以至于特朗普不满地指责印度是“关税之王”。

此外,印度政府还经常通过法律,以各种名义冻结外企在印的银行资产,这无疑是动了外资企业的蛋糕,美国的沃尔玛、福特、通用都为此遭过殃。

一系列操作下来,印度跟美国之间的“塑料兄弟情”遭到质疑。

莫迪敢这么做,也显示了莫迪大力推行“印度制造”的野心勃勃,即便,印度在工业独立性上依旧一如既往地差强人意。

下一个问题来了:莫迪时代的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怎么样呢?

先说结论:很矛盾。

虽然在印度发展道路上,莫迪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但并不意味着两国的外交会亲密无间。至少在我们印象里,印度并不是一个讨人喜的国家。

还有人认为,印度处处针对中国都是美国干的好事,笔者认为这一点对,但不全对。因为莫迪政府在外交上并不是美国期望的“听话好孩子”,其在外交政策上有着很强的独立性。

比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在多领域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和打压。唯独莫迪率先撇清关系,保持“中立”立场,并希望能够早日结束冲突。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对华包围圈,莫迪也是第一个表示印度要“撤桌”。

关于莫迪的从政理念,西方只是看到了“反华”的一面,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为印度着想过。

莫迪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独立的印度自主实现“大国梦”。

当然,这绝非是空喊口号,要想在经济上让印度实现独立,“冷面”和“热脸”都是要唱的。

对于中国,在立场上打开距离,偶尔出现点摩擦和冲突,这都是印度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让印度彻底放弃与中国的关系,直接转身投向西方势力,恐怕莫迪还真做不到。

印度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作为邻国,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单方面因为美国把两国关系直接搞僵,这是中国和印度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莫迪也很清楚美国“卖队友”速度之快,到时候印度被美国当枪使,受伤的只有印度。

所以,莫迪的“小算盘”打的也是噼啪作响。跟着美国喊喊口号,看似在不断挑衅中国,但想要莫迪抛弃一切实际利益,真刀真枪跟中国干。不好意思,小弟能力有限,率先告辞。

咱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在亚洲崛起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那美国会不会联合其他国家针对压制印度?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美国而言,他并不想看见亚洲有任何一个强国能够与之分庭抗礼,中国也好、印度也罢,谁构成威胁,谁就被美国视为敌人。

“唇亡齿寒”,这个道理莫迪也清楚。

小船想要在风浪中稳住平衡,仍然需要一个既有梦想还有实力的掌舵人。不管莫迪能给印度带来怎样的发展,美国都不能小看这个人物,有时往往不起眼的人,总会发出巨大的能量。

PS:写一篇文章需要2-3小时,阅读只需2-3分钟。

既然看到了最后,请您花2-3秒,“点个赞”!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