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的评价,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诸葛大鹏 2024-01-06 16:36:43

一提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位文韬武略的诸葛武侯,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诸葛亮用兵如神,蜀汉的安定与繁荣离不开他的贡献。然而,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全然正面,甚至有些人认为他其实并不擅长带兵打仗。

这种想法的来源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未能取得显著胜利。尽管他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谋略家,但在北伐的战场上,他未能实现蜀汉统一中原的目标。这使得一些人对他的军事才能产生了质疑。

然而,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诸葛亮,就会发现他对蜀汉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承担起了治理蜀汉的重任。他通过实行农田政策和改善军事组织,使得蜀汉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他还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蜀汉与吴国的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

唐太宗李世民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并且在他的执政时期,唐朝实行了许多与诸葛亮相似的政策。这表明李世民对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和才能非常赞赏。

曹魏与蜀汉的局势

许多人对三国的了解来源于《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并非正式,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曹魏占据北方,地广人多,实力强大。相比之下,蜀汉相对弱小。

即使在诸葛亮治理蜀汉的鼎盛时期,其兵力规模也远远不能与曹魏相抗衡。据史书记载,整个蜀汉能动用的兵力不过十余万,而曹魏仅用于抵御蜀汉的兵力就至少有十万之多,最多时甚至可达二十五万。

综上所述,曹魏在实力上远超蜀汉,这使得蜀汉在三国鼎立中处于劣势地位。尽管诸葛亮才华横溢,但受限于资源和地势等因素,蜀汉的胜算仍然较小。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凭一己之见轻易下结论。

尽管从兵力人数上看,蜀汉与曹魏相差悬殊,但三国之所以形成鼎立之势,源于各自不同的谋划和策略。曹魏虽然实力强大,但自始至终未能充分认识到东吴和蜀汉的实力。刘备和孙权一直被视为头号敌人,导致曹魏对他们的警惕性不高。

然而,在刘备去世后,曹魏对蜀汉的防备心理有所放松,认为蜀汉不再构成重大威胁,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付孙权上。这种战略转移给了蜀汉喘息之机,使其得以巩固自身实力,与曹魏和东吴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因此,尽管蜀汉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通过合理的谋划和策略,仍能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说明了在战争中,谋略和策略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兵力和装备的优势。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陇西之战的胜利对曹魏造成了重创。此战直接歼灭了曹魏五万以上的兵力,并夺取了三郡领土。曹魏方面显然没有预料到这次失利,尤其是与诸葛亮不足万人的损失相比,曹魏的损失极为惨重。

当时,曹魏朝野上下一片震动,意识到不能再小觑诸葛亮的实力。于是,曹魏迅速调集十万余兵力赶往陇西,以应对诸葛亮的进攻。这一行动表明曹魏开始认真对待诸葛亮的威胁,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北伐之时,尽管诸葛亮面临着兵力上的劣势,但他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他选择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吞并陇西,进而切断关中与陇西之间的联系。

然而,对于蜀汉有限的兵力来说,实现这一宏伟计划并非易事。因此,诸葛亮选择出兵北伐,旨在抢占先机,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他深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采取稳健的策略,逐步积累优势。

诸葛亮的想法和谋划都非常出色,但要在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他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在随后的北伐中,诸葛亮连续遭遇失利,这难道真的意味着他的能力不如人吗?

难于青天的蜀道

当诸葛亮率领部队气势如虹地发起进攻时,曹魏方面虽然感到震惊和措手不及,但并未因此陷入混乱,盲目出击。曹魏意识到,尽管诸葛亮在陇西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蜀汉仍面临诸多必须克服的困难。

曹魏作为更加强大的势力,有着更为雄厚的资源和兵力,这使得他们在应对诸葛亮的进攻时更为从容。他们不会轻易被诸葛亮的战术所迷惑,而是通过稳扎稳打的方式应对蜀汉的挑战。

此外,曹魏还占据了地理位置的优势。他们熟悉地形,能够更好地利用地理条件来对抗蜀汉。这使得蜀汉在北伐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曹魏的兵力优势,还要克服地理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

因此,尽管诸葛亮在北伐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要想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他仍需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曹魏方面的应对策略也表明他们并没有被诸葛亮的进攻所吓倒,而是准备通过稳妥的方式应对蜀汉的挑战。

在古代战争中,后勤补给的及时运送对于长期作战至关重要。由于蜀地地形复杂,沟壑峻岭众多,运输粮草的难度远高于曹魏所在的北方平原。因此,蜀汉的要地街亭成为保障粮草运输的关键。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战略地位,预见到曹魏可能会派遣军队攻打街亭,以切断蜀汉的后勤补给线。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他派遣了马谡率领两万军队进行防守。

然而,马谡在街亭之战中遭遇了张郃率领的三万先锋军,以及曹真指挥的八万援军。在敌军数量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加上马谡自身的失误,街亭最终失守,蜀汉的粮草补给线被切断。

第一次北伐因此被迫终止,留下了遗憾的结局。

最终,诸葛亮痛下决心,挥泪斩杀了马谡。这一举动令蜀汉痛失一员大将,也注定了北伐的失利。尽管北伐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但诸葛亮深知为了蜀汉的未来,必须继续坚持北伐,不能坐视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曹魏方面并未放松警惕。他们除了派遣军队驻守陇西之外,还意识到了诸葛亮北伐面临的最大难题:粮草供给。曹魏意识到,只要能切断蜀汉的粮草供给,就能有效地遏制其北伐的行动。

因此,曹魏开始加强在粮草运输方面的防御措施,采取各种手段阻挠蜀汉的粮草运输。这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行动愈发困难,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曹魏的军队,还有地理环境、恶劣天气等种种不利因素。

尽管北伐之路充满挑战和困难,但诸葛亮依然坚定地继续北伐的决心。他深知唯有通过北伐,才能为蜀汉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抵抗曹魏的扩张

对于曹魏来说,最好的策略是坚守阵地,不轻易出击。只要曹魏按兵不动,无视蜀汉的挑衅,坚决做好防御工作,诸葛亮的北伐就会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而被迫终止。

然而,曹魏军队中总有些将领心存不服,不愿被动防守,选择主动出击。但这种出击往往并不明智,很容易中了蜀汉的埋伏。曹魏的名将张颌与王双正是因为轻率出击而牺牲。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曹魏在面对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时,坚决采取守势,只做防守。他们清楚与蜀汉的消耗战是不可避免的,而蜀地的艰难地形和人力限制使得主动出击极为困难。

因此,曹魏采取了持久战的策略,跟诸葛亮打消耗战。他们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消耗蜀汉的实力。而蜀汉则频频因为粮草不足而不得不中止北伐行动。

这一策略对曹魏来说是有效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来支撑长期战争。而蜀汉则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难以长期维持北伐行动。

由于多次北伐失利,一些人开始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认为他并不擅长带兵打仗。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的连续失利对蜀汉后来的走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后世诸人的评价

不少人喜欢引用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的评价,来证明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固然重要,但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衡量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标准。

在五丈原对峙期间,司马懿在勘察了敌情后,对诸葛亮做出了如下评价:“如果诸葛亮采取勇敢的行动,向武功进发并依山而动,那么我们的军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如果他选择向西进入五丈原,那么我们的军队就可以保持安全。”

司马懿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诸葛亮如果选择直接出击,将对曹魏产生重大影响。但如果诸葛亮选择向西进入五丈原,那么两军将处于相安无事的态势。

结果,两军最终在五丈原对峙,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蜀汉撤军。不少人认为,如果诸葛亮选择主动出击,第五次北伐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和变数,以及诸葛亮的战略决策背后的考量。因此,对于这种假设性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

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认为他在治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带兵打仗的才能上却远不及他在治国理政方面。评价指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句话意味着诸葛亮在整治军队方面是一把好手,但在军事谋略上有所欠缺。相比之下,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更胜一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陈寿并没有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因此他的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对于司马懿的评价,表面上看似批评诸葛亮的决策,但实际上可能是在赞扬诸葛亮的谋略。

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才能等方面。虽然陈寿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他的观点。

即便在第五次北伐时,蜀汉军队的气势如虹,但诸葛亮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蜀汉的兵力远远逊于曹魏。

在五丈原对峙期间,诸葛亮率领的军队大约有七八万,而司马懿的兵力几乎是一倍于诸葛亮。如果诸葛亮选择出击与司马懿开战,尽管蜀汉有多次以少胜多的经验,但也难以占到什么便宜。而且,北伐的目的并不是要与曹魏决一死战。

因此,诸葛亮深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并不是明智之举。他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战略,确保每一次行动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蜀汉的优势,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选择了坚守阵地,并寻找机会逐步消耗曹魏的实力。他深知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需要耐心和智慧。最终,尽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毅力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下,换成其他人未必能取得更好的结果。五丈原对峙中,蜀汉军队兵力远逊于曹魏,但诸葛亮仍然能够迫使对方坚守阵地,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这足以显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

然而,最终诸葛亮病逝,第五次北伐未能取得胜利。司马懿在得知这位老对手去世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真乃天下奇才也!”

尽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不容置疑。他的努力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铭记诸葛亮的贡献和智慧,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鼓掌和尊重。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持欣赏态度,这一观点可以从他之前的评价中看出。相比之下,那些认为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并且没有真正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作为一位具有战争经验的领袖,李世民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对战场上的谋划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技巧。

李世民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他作为一位同样具有战争经验的领袖,能够从自己的心得体会中审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对于前人在战场上的谋划,他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赞誉毫不吝啬,他曾直接表示:“魏武之智,三分天下;诸葛武侯之谋,举世无双。”但同时,他也认为诸葛亮并非完美无缺。毕竟人无完人,李世民认为:“诸葛武侯之勇,可以御其所属之士”,但在面对四方之敌时,诸葛亮的才能显得稍有不足。

受限于当时的局面和所属阵营,诸葛亮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极致。他成功地迫使兵力远胜于蜀汉的曹魏只能采取防守态势。这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

尽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不容置疑。他的努力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提出的攻心为上理论在战场上的实施并不完美,这也影响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评价一个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在当时的局势下,诸葛亮的才能已经极为出色。他忠诚地为主公刘备和后来的刘禅尽心尽力,在北伐过程中仍然为蜀汉江山着想,留下了《出师表》这样的忠诚之言。尽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不容置疑。他的努力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铭记诸葛亮的贡献和智慧,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鼓掌和尊重。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的谋略和经历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诸葛亮的事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诸葛亮的生平和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文化传承和军事策略。同时,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因此,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谋略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 阅读:595
评论列表
  • 2024-02-08 14:47

    诸葛亮只会纸上谈兵,七出岐山无功而返,一次两次可说失误,但七次还证明不了一个人的才能,是不合逻辑的,当年魏延想从密道灭魏,诸葛亮不让,魏国却用这条密道灭了蜀,对诸葛亮来说是不是讽刺?

    自行车业 回复:
    魏延策略没错 但是主将魏延并不是个忠心的将军 如果失败死了倒好 叛变就彻底完蛋
    weik 回复:
    诸葛亮进攻不行,防守一流。军事不行,治国一流。用人不行,自己一流。

诸葛大鹏

简介: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