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谢葆真为杨虎城将军生下女儿,取名杨拯陆。这是杨虎城的第五个女儿,刚好给家里凑成了五朵金花,陪着女儿长大,是一个父亲最简单的愿望,然而对杨虎城来说,却是奢望。
“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此言一出,无疑置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为此,杨虎城和张学良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就是这一场事变,不仅改变了杨虎城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杨拯陆的命运。
此时的杨拯陆才9个月大。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便将矛头对准了杨虎城和张学良。对于杨虎城,蒋以“出国考察”为由,逼迫他主动辞职。杨虎城自知此去凶险,便让妻子谢葆真赶紧将孩子们转移出去。
于是,谢葆真立即将杨拯陆等四个女儿交给母亲带回四川,自己却不放心杨虎城安危,执意带着儿子陪伴左右。
果不其然,睚眦必报的老蒋最终将杨虎城软禁12年后,秘密杀害于戴公祠,谢葆真与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为了躲避抓捕,外婆带着襁褓中的杨拯陆和她几个姐姐隐姓埋名,东躲西藏,以至于杨拯陆的童年记忆全是小型特务的恐惧和日军飞机的“嗡嗡”声。
好在外婆是个坚强的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不但想方设法护姊妹几个周全,还给她们讲述父母的故事,这让从小就呆在外婆身边的杨拯陆对自己的父母亲并不陌生,还滋生了崇拜之情,她默默地期望着有一天能与爸爸妈妈团聚。
1945年,终于等到了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杨拯陆可高兴了,她内心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然而,现实最终给了她答案,她没能和父母团聚,反而是听到了父母先后惨死的消息。
这时,杨拯陆才13岁。看过别的孩子被父母疼爱的样子,杨拯陆哭得让外婆心都碎了,外婆决定拼了自己这把老骨头,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她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像她父母一样为社会作贡献。
于是,外婆对杨拯陆说:“你生来就与别的孩子不同,你是杨虎城的后代,你得自己把自己掰正了长!”
外婆的话如雷贯耳,对于10多岁的杨拯陆来说或许不能完全明白,但父亲绝对是个好榜样,她下定决心,要走父亲走的路。
1949年,杨拯陆进入西安女子中学读书。她非常努力,不但各科成绩优异,还加入了共青团。杨拯陆暗暗下定决心:把书念好了,报效国家。这是父亲拼死都要做的事,自己决不能落下。
高中毕业后,杨拯陆考入了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当她接触到这门专业后,她才知道祖国的石油资源相当于零开发状态,而国家建设急需这些资源,地质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杨拯陆暗下决心,此身一定要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延续父亲的爱国精神。
杨拯陆说到做到,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大学第二年,她入了党,成了一名党员。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杨拯陆大学毕业了。她优秀的毕业成绩,再加上名将后代的光环,让许多同学都认为她肯定会留在西安发展,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然而她的志愿填报却让大家惊掉了下巴。
新疆石油管理局是她的第一志愿,柴达木盆地是她的第二志愿,最后她如愿实现了第一志愿。那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人员配备少,知识分子党员就更少了,加上又是烈士的后代,所以杨拯陆一去,领导就提出将她留在局里从事文职工作。
这样的待遇,换作其他人肯定很满足,但杨拯陆却不同意,她向领导再三请求,说自己一定要到地质队里去,到野外去工作。小姑娘意志如此坚定,处处表现出不怕吃苦的精神,领导被感动了,于是点头同意了她的申请。
这可把杨拯陆高兴坏了,她蹦跳着唱起了歌。
杨拯陆被分到了117地质队,其工作地点是准噶尔大戈壁,条件异常艰苦。那里荒无人烟不说,喝水还得靠找水源,一到夏天,能热到40度以上,晚上又寒气逼人。最可怕的就是永不停歇的大风,搅动黄沙满天,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杨拯陆并没有被这种恶劣的条件吓退,反而越挫越勇,外出勘探她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1957年,由于表现和成绩突出,杨拯陆被提拔为117地质队的队长。如此一来,她更是以身作责,把最困难的事留给自己。
一次,勘探的路途很远。杨拯陆和同伴虽然骑着马去,也无法在当天返回大本营。狂风呼啸,加上野生动物出没,野外根本无法露营,杨拯陆只好带着同伴寻觅了一处山洞栖身。入夜,远处传来狼嚎声,让人毛骨悚然,两人都打了个寒颤。索性叫声偏远,杨拯陆捡了些树枝将洞口堵了一下,便让同伴先睡了,自己开始整理白天勘探的数据。
然而到了深夜,她又听到了狼嚎声。
这一次的声音似乎就在洞外不远处,杨拯陆被吓坏了。她转头看着熟睡的同伴,将内心的恐惧压了下来,接着,她擦燃火柴,将白天准备的草把点燃,使劲扔出了洞外。
起初,狼嚎声此起彼伏,她过一会儿就扔出一个燃烧的草把,叫声慢慢平息了。
天亮了,同伴醒来问她睡得可好,杨拯陆微笑着说很好。结果两人收拾完走出洞外,才看到满地的狼脚印,原来昨晚她们睡在狼窝里。同伴看见了许多未燃尽的草把,才知是杨拯陆救了自己,后怕和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还有一次,杨拯陆带队外出考察,当时正值酷暑,炎热难耐,每个人都需要大量饮水,而他们所能携带的饮用水有限。一位新来的队员没有经验,一口气就将自己的水喝完了,接下来的路程,他口渴难耐。杨拯陆见状,赶紧将水让给她喝,而自己就一直忍着。
很快,在炎热和大风的作用下,杨拯陆的嘴唇开裂了,流血了,她咽了咽干涩的口腔,继续朝前走。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洼水,但里面长满了红色小虫,干得快要冒火的杨拯陆顾不了那么多了,她俯下身就喝了几大口。新来的队员“哇”地哭出了声,她后悔自己喝了队长的水。
杨拯陆的信念依然坚定,她不负自己,不负父亲,不负国家。
这样的地质队员,不但领导喜欢,同事也喜欢,在大戈壁上,杨拯陆有了志趣相投的男友。
走入1958年夏季,杨拯陆带领的地质队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勘察任务,这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在掌声和赞扬中,她肯定地说:“这是每一个队员共同完成的结果。”
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杨拯陆打算在9月与男友结婚。就在他们筹备婚礼的时候,一项艰巨的勘探任务送达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如果克拉玛依地区的油田要顺利开采,那就必须要解决三塘湖的问题。
三塘湖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气候和环境都是最恶劣的,局里经过再三权衡,最终决定还是派杨拯陆来完成勘探任务。接到命令,杨拯陆立马将婚期往后延,她认为国家任务高于个人私事。
1958年9月25日,农历的中秋节,艳阳高照。她带着队员张广智出发了。
她们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一天的工作也顺利完成了。趁着太阳还没下山,两人赶紧收拾工具,想在天黑前回到驻地。没想到走了一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不一会儿,暴风雪席卷而来,打在两人身上,一阵阵生疼。
杨拯陆和张广智都穿着单衣,他们潜意识地将双手抱紧在胸前。刚才还燥热难耐,一下子又寒冷刺骨,大风还吹得人睁不开眼,杨拯陆咬着牙掏出温度计看了看,不禁吓了一跳:零下20度。
随着体温越来越低,两人前行的脚步明显吃力。杨拯陆颤抖着声音给张广智打气道:“一定要坚持回到营地,人在,数据在,人不在了,数据也要保住。”
夜幕降临了,营地的同事们还没有等到杨拯陆和张广智归来,再看着突然而致的极端天气,大家担心不已,于是开始分头寻找。
一时间,营地所有的汽车都出动了,大家想用车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开到不同的地点,大家又燃起篝火,希望能为他们指示方向,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杨拯陆两人的消息。
天亮了,同事们找了一夜,当大家彻底失望的时候,有人在离营地几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杨拯陆和张广智,他们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在他们倒下的旁边,有很多脚印,那显然是两人互相搀扶前进留下来的。太冷了,一件单衣终究抵御不了极寒,张广智先一步倒下了,在他前方十几米的地方,杨拯陆脸朝下匍匐在雪地中,显然,她与寒流搏斗过。
117地质队所有的同事都流下了泪,他们要将两位牺牲同事的遗体带回营地,让他们回家。杨拯陆整个人都趴在雪地里,十根手指深深地插进了泥里,仿佛生前不让大风将自己吹走。大家轻轻将她翻转过来,惊讶地发现她的衣襟里露出一卷纸。一个女同志将其拿出,慢慢展开,发现是杨拯陆和张广智头一天勘察的数据。
原来,为了这些数据不被大风吹跑,她在生命最后关头,用尽全身力气将十指插进泥里,只要身体不动,压在身下的数据也就安全了。
同事们再次泪目,她才22岁呀,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甘愿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真是女中豪杰。
放眼今天,汽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甚至实现了说走就走的大戈壁旅行,这样的生活,杨拯陆也值得拥有。
然而当年,她却选择了舍小我,为大我,在自己的行业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先一辈石油人的奉献精神,需要得到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