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南京大屠杀,我们还应记住1894年的旅顺大屠杀!

爱看科普 2024-12-17 11:33:06

南京这天应该很堵吧,有30万人要回家”,国家公祭日全民都在悼念当年被屠杀的南京民众。但是日军灭绝人性的屠杀远不止南京大屠杀一次,回忆起近代史上中日仇恨的开始,应该是甲午战争中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屠杀,死难者人数估计2万余人。

旅顺是大清朝最重要的海防要塞,他的地理位置对于拱卫京津地区具有关键作用。它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隔海相望,共同扼守渤海湾的咽喉。从海上方向看,它是外敌入侵京津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在辽东半岛沿海防御体系的核心,它的周边设有众多的炮台,这些炮台的火力可以覆盖周边海域。

在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在旅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遥想百年前,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花巨资修军港、建炮台、筑船坞、扎营盘,希望旅顺口能为大清国上几道安全的锁。然而,旅顺军港竣工后不久,这里却成了外国人侵略中国的突破口和屠杀中国生灵的生死场,从而为旅顺口留下了一页耻辱史。

黄海海战丧失制海权,邓世昌保住最后颜面

一场明治维新不仅让日本卡死是从贫弱的岛国带上经济逐渐富强,伴随军国主义更是为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深的侵略伤疤。中国已由当初的偶像变成复仇的对象和必须打击的敌人,而此时孱弱的清国,刚好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提供最佳机遇。

1894年对于中国与日本来说,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年份。这一年的寿庆活动,使整个大清国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农历正月初一,光绪皇帝奉慈禧太后懿旨,对王公大臣、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内廷、满汉六部、八旗子弟分别加封。整个国家都在承受着太后恩泽。而这,也是命运送到日本人手里的唯一一次良机。

如果他们在这一年中一举击溃中国,那么,亚洲政治的天平将发生彻底变化,主动权将彻底交到日本人手中。这一年,刚好是《整顿海陆军》诏书提出的“十年准备期”的最后一年。1894年的亚洲史,没有一处是闲笔。这一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给无计可施的日本人送去了一个最好的借口。日本人迅速派兵入侵朝鲜。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附近,向中国军舰及运兵船发起突然袭击,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日本先后发起了丰岛、成欢、平壤、黄海四大战役。他们作战的目的是“将军队主力运至渤海湾口,与清国决战” 。 9月17日上午11时55分,将大清军队和物资运至鸭绿江口大东沟之后,北洋军舰上的将领们正在吃“烧白鸽”,一个将校突然冲进餐厅,说发现西南方向天水线上遥遥升起几缕黑烟,像是日本舰队。将士们都跑出去看,看不出更多情况,决定边用餐边商量,同时为轮机的蒸汽锅炉生火作准备。

当他们看清来船时,发现船上悬挂着美国国旗。25分钟后,来船越来越近,清兵们发现,对方船上突然换成日本国旗。在日本军舰上的水兵眼里,北洋军舰也越来越近,日本舰队指挥官伊东佑亨从望远镜里看到,清国军舰上,“两臂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士,一伙一伙地伫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他怕一向对日本海军缺乏信心的水兵临战畏惧,特别下令准许“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

中午12时50分,沉寂终于被打破。双方舰队相距6000米时,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下令定远号上射程有5000米的大炮开火。这一炮当然没有击中目标,30.5厘米口径的巨弹,随着轰然巨响,从日军头顶飞越,在吉野舰侧500米的海面上炸起高达数丈的火花,北洋官兵扼腕叹息,但日军却以为清军有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桥本海关在《清日战争实记》中写道:“是为黄海海战第一炮声,盖此炮声唤起三军士气也。”

镇远舰和北洋各舰也纷纷发起炮击。炮弹在距离日舰更远的地方坠入海中,在北洋指挥官们的望远镜里,日本舰队被无数朵巨大的白色水花所吞没,但那些水花如昙花般一闪即逝,水花消失之处,日舰完好无损。战争似乎一开始就朝着不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突然的炮击,似乎于清军的损害更大。北洋舰队的实际统帅丁汝昌所站的飞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日本还没开炮,清军旗舰就已受重创,北洋水师的主帅也从上面重重跌下,身负重伤。清朝政府无钱修船,战争伊始,就遭到报应。

日军在沉默3分钟后,才发炮还击。显然,他们对于距离的计算,比清军更加精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域,成为两支狼群奔突撕咬的荒原。这一天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渴盼已久的,因此,以吉野号为首的日舰显得格外兴奋,装备上的优势使他们格外自信。中国将士依仗的是他们的忠勇与气节。吉野号凭借它的航速和射速优势,集中火力攻击我舰队右翼的超勇、扬威两舰,两舰很快被击沉。

而我定远、镇远则经奋力拼杀,将日本舰队拦腰切断,并给比睿、扶桑、西京丸、赤城四舰以狠狠打击,将这四舰轰得不知去向。直到战争结束后,日本舰队才在远方海面上找到它们,其中西京丸已成废船,松岛被定远打得遍体鳞伤,虽挣扎着返回本国港口,但已失去修复价值,而退出日本海军战斗序列。如北洋舰队以强大火力咬住它们,击沉这四舰,则甲午海战至少可以打成平局。可惜由于旗舰被毁,整个舰队已失去统一指挥,也因而失去战机。

定远在追击松岛时,吉野、浪速等4艘日舰转舵,开始围攻定远。120毫米口径炮弹如雨般在定远的甲板上落下,溅起一片血花。但定远始终坚持战斗。因定远桅杆被炸断,靖远号主动担负起旗舰使命,定远、镇远、来远、广丙、平远纷纷向旗舰聚拢。

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战斗,在战舰受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但在行驶途中,“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同全舰绝大部分官兵一同壮烈殉国。

日舰方面,桥立号也充任临时旗舰,日军开始向旗舰集合,清军以为日军要整军再战,没想到日军向西南来路汇合后就一去不回。北洋舰队受自身航速所限,没有追击,便拖着残躯离开血海,驶向旅顺港修整。

这次鏖战的结果:北洋海军损失5艘军舰,日方有5舰受重创,但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我军阵亡1000余人,日军为600余人,其中,我军阵亡舰长为4人,对方仅1人,即赤城坂本。从战果看,为日本取胜,但北洋水师实力尚存,还有还手余地。

黄海之战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的海战,也是中日两国仇恨历史的开始。

甲午战争的生死场,成为最后的孤城

甲午战争的第二阶段以陆战的形式进行。一切都是依照日本军方的计划书进行的,严丝合缝。如果说海战尚且能有邓世昌为海军保持一份骨气,和日军勉强算势均力敌,陆军就堪称一败涂地全面溃败。

日军自甲午年九月二十六日(1894年10月24日)发起进攻,清军立即溃败,在左翼,日军占领安平,依克唐阿败走宽甸;在九连城城东,聂士成苦战之后,虎山失守;而整个九连城,在挣扎了4天之后,落入敌手。宋庆退往凤凰城,驻守安东的部队也向岫岩溃逃,整个鸭绿江防线全面崩溃。

自此以后,辽东战场的节节溃败已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无法扭转。在山县有朋指挥日本第一军侵犯辽东的同时,大山岩指挥第二军,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在花园口登陆,向辽南的咽喉金州进犯。

像所有的忠臣良将一样,徐邦道以死相拼,但他的抗敌决心仍没能化为胜利。金州于(11月5日)失守,此时,日军几乎可以带着度假的心情,轻松前往大连和旅顺了。守卫大连的将领赵怀益早已做好了逃亡旅顺的准备,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大连。

旅顺,此时已成为最后的孤城。旅顺港——李鸿章曾投巨资,经营16年之久的中国第一座军港。但再坚固的堡垒,也帮不上清军的忙了。此时的清军已经杂乱不堪,只有徐邦道在退却途中对日军进行一些有限的骚扰。随着日军的逼近,各路清军纷纷溃逃,留下一个不设防的城市给日军屠杀。

4天的旅顺大屠杀,这座城市只剩36名中国人

在战争胜利后进行血腥屠城,以平民的鲜血祭旗,日本人的这一习惯,至少在甲午战争时代就已形成。屠杀开始于1894年11月21日,4天之后,这座城市只剩下了36名中国人——日军之所以没有杀掉他们,是为留下他们以便掩埋尸体。他们的帽子上粘有“勿杀此人”的标记,才得以幸存。

英国海员阿伦在其《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一书中写道:“致命的复仇和杀戮,使惊慌失色的人们拥向街道。我向前走时,传来越来越大的步枪声、盛怒日军的叫喊声和受害者临死前的尖叫声。我直奔旅店,四周都是仓皇奔逃的难民。

此刻,我第一次看到日军紧紧追赶逃难的人群,凶狠地用步枪和刺刀对付所有的难民,像魔鬼一样刺杀和挥砍那些倒下的人们。日军很快向全城各方推进,凡他们撞见的人都给射到了。几乎在每一条街上,人们开始被满地的尸体弄得寸步难行,而撞见一群群杀人魔鬼的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增加。”

前所未有的灾难就这样降临了,这座滨海之城就这样沦为一座血之城。到处可以听见铁刃刺破血肉的声音,那是一种锐器与柔软的身体接触后发出的沉闷的声音,这些声音汇聚起来,变成一种庞大、阴暗、若有若无、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笼罩在城市的每条街道上。鲜血变成河流,人的内脏第一次悬挂在城市的建筑上。

根据阿伦的记载,即使在深夜,屠杀也未曾停止。他们提着纸灯,寻找着他们的猎物,在飘忽的纸灯的照耀下,他们的面孔忽明忽暗,更显狰狞。阿伦:“眼前是一幕可怕的情景。当我看湖面时,下面的湖水大约距我有15英尺。湖被好多日军团团围住,日军把无数的难民赶到湖中,从四面向他们开枪,并用刺刀把那些力图挣扎逃出湖面的难民赶回湖水中去。湖面漂浮着死尸,湖水被血染红了。” 旅顺大屠杀幸存者苏万君:“亲眼看见日本兵把许多逃难的人抓起来,背着手用绳子绑着,逼到旅顺大医院前。砍杀后,把尸体推进水泡子里,水泡子变成一片血水。”

阿伦:“街道的景象可怕极了:地被血水浸透了,遍地都是残缺不全的尸体,而一些狭窄的街道完全被尸体堵住了。死者绝大多数是城里人,而保卫他们的勇敢将士却居然销声匿迹了。他们逃向何处对我来说是个谜,或许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被认出来是军人,屠杀一开始就脱去了军装,而这种逃遁法拯救不了他们,因得胜的日军见谁杀谁。”旅顺大屠杀幸存者鲍绍武:“日本兵侵入市内,到处都是哭叫和惊呼声。日本兵冲进屋内见人就杀。当时我躲在天棚里,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

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怀里吃奶就被捅死了。”阿伦:“终于,我回到了旅店,发现刽子手已经光临过了。屋里黑洞洞的,我点着灯笼后,看到的第一件东西是店主的尸体,直挺挺躺在院子里。他的脑袋差点被割下来,腹也破了。一个女仆的尸体横躺在门栏上,被剐得无法形容。旅店里共有10至12人,我发现其中8人被杀在店内不同的地方,哪儿还有活着的人的踪影?”

更令人不齿的是,日本官方显然不希望自己在全世界面前丢丑,各种掩饰活动相继展开。这表明日本人并非没有是非观,他们显然清楚自己的暴行有违人类基本价值,为人类社会所不容。但在他们眼里,这些所谓价值只是一块破抹布,只有在需要遮羞的时候,才拿出来使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则把它们像扔垃圾一样,统统抛到九霄云外。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代表日方致电《纽约报》“辟谣”,称:“请记住:在向部内及他处有关人员提供资料时,务必运用以下诸点:(1)逃跑的中国士兵将制服丢弃;(2)那些在旅顺口被杀的身着平民服装的人大部分是伪装的士兵;(3)居民在打仗前就离开了;(4)一些留下来的人受命射击和反抗;(5)日本军队看到日本俘虏被肢解尸体的残酷景象(有的被活活烧死,有的被钉在架子上),受到很大的刺激;(6)日本人仍然遵守纪律;(7)旅顺口陷落时抓到大约355名中国俘虏,都受到友好的对待,并在几天内送往东京。”

联想到日本人于1937年在南京的暴行以及今天日本右翼势力对靖国神社的态度,我们会吃惊于日本人对待历史问题惊人的一致性。面对这样一个民族,中国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特别是自己的惨痛历史,就像犹太人一样,不让“以史为鉴”流于口号。

一个民族是否成熟,首先取决于它从自己的记忆里提取有价值东西的能力。早在南京大屠杀之前四十多年,旅顺就已经经历了一次血腥的屠城。我们的内心应该能够在穿越无数个绚烂或者平静的岁月之后,仍然能够抵达那个恐怖之夜。血城里的亡魂时刻向我们提醒着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心将因此而痉挛。领袖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叛谁?就是背叛那些无辜的亡魂。

旅顺“万忠墓”是无法推翻的不朽证据。日本人命中国抬尸者把尸体集中到花沟张家窑,浇油焚烧。一股腐臭的气息在城市的上空回旋,十几天后,大火仍然没有熄灭。这种令人作呕和窒息的气息纯属日本制造,与这座海边城市的水光天色格格不入。

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接踵而至,在这场来势凶猛的侵华洪流中,大清帝国这艘战舰彻底沉没了,而被他视为最牢固的军港要塞——旅顺口,也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最重要方向和前沿战场……

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