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重点实施“七大攻坚”确保完成“五件实事”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25-04-19 11:16:33

群众的幸福指数蒸蒸日上

一座现代化的合金铝企业—山西中铝华润有限公司

□ 文/图 张亚东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伴随着2024年奋进的号角声中,在2025年宏伟蓝图渐次铺展的节点上,兴县政治生活迎来年度盛事。3月25日至3月28日,承载着30万兴县人民的重托与期待,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与政协第十届兴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相继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共商发展大计,共绘振兴蓝图。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氛围中,这场历时4天的“春天之约”圆满落下帷幕,为吕梁山下的这片红色热土注入澎湃发展动能,奏响新时代老区振兴的壮美序章。

稳中求进开新局 质效双升谱新篇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承载着发展历程很不平凡的2024年,是兴县稳定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高质量打好“六张牌”经济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

一年来,兴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迎难而上、殊为不易的发展答卷。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2.4亿元,连续保持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66.3亿元,总量全市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03亿元,增速全市第一,总量全市第二、全省第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增速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922元、9466元。全县上下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经济运行呈现出质效双升、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黄土高原腹地,一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县城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转型答卷。兴县以创新为引擎,通过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文旅融合三大战略,构建起“农业特优、工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立体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赋农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依托与中国农科院的深度合作,兴县建成高粱、谷子、食用豆、荞麦4个博士工作站,构建起“院士团队+本地农技+新型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举办2024年全国杂粮产业发展交流会等高端平台,推动特色农业从“种得好”向“卖得俏”升级。目前,“晋菜·晋味产业基地”已形成杂粮全产业链条,开发出功能性食品等3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杂粮美食厨师之乡”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价值链。

——智造升级重塑工业新优势。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兴县实现多点突破:铝镁新材料产业园集聚15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原镁冶炼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获评“省级中小企业园”;斜沟煤矿建成全省首个高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生产效率提升40%,吨煤能耗下降18%,入选“特级安全高效煤矿”;煤成气产业年产量突破12亿立方米,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气井全生命周期管理,产量稳居全市首位。

——文旅融合绘就全域旅游新图景。依托“红、黄、绿”三色资源,兴县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初验,黑茶山四·八纪念地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形成以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为核心,串联12处红色遗址的研学旅游带。沿黄村落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裴家川口等古村通过“古韵修复+非遗活化”焕发新生,黄河奇石湾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生态旅游方面,南山公园、蔚汾公园等城市绿肺与乡村民宿形成互补,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5%。

回顾一组组数据令人欣喜、一件件实事关系百姓民生,诠释着2024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深刻地总结了兴县一年来改革发展的精彩亮点;展望未来,困难挑战仍然不少,但充满着机遇和希望。这次县人大、县政协两会,总结了2024年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了2025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兴县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的三维驱动,这座充满活力的县城正向着“三晋转型标杆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人大代表杨燕斌说:“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工作安排上,鲜明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思路,我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听了后非常振奋,这既符合兴县实际,又把握了市场大势,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一定能够激发出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县政协常委李喜勤表示,他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共识等职能与解决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立足委员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兴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挥政协委员的一份绵薄之力。

“过去一年,全县上下高质量打出‘六张牌’,成绩振奋人心、倍受鼓舞;部署今年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新一年工作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聚焦一个‘拼’字,拼作风、拼成效,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气神,担当好时代责任。”县人大代表王建伟说。

打好“六张牌”战略 擘画发展新图景

事实上,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兴县煤电铝气材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特优农业欣欣向荣,红色文旅蒸蒸日上,电力、交通、物流等瓶颈有效破解,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机遇。

站在“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兴县县委、县政府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作出高质量打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民生提质、风险防控、生态优化“六张牌”的决策部署,聚力建设特色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大县、红色旅游名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彰显发展雄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打好特色农业牌,构建现代农业新生态。依托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的4个杂粮博士工作站,兴县正打造全国杂粮种质资源创新高地。通过“品种改良工程”选育出抗旱高产荞麦新品种3个,建设20万亩有机旱作标准化基地。在“晋菜·晋味产业基地”基础上,延伸开发杂粮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5个亿元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农业+文旅”模式,以“杂粮美食厨师之乡”为载体,构建从田间到厨房的体验式产业链,预计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突破75%,实现“小杂粮”向“大产业”的跨越升级。

——打好新型工业牌,锻造转型升级新引擎。铝镁新材料产业园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重点攻关航空航天用镁合金材料,预计新增产值15亿元;斜沟煤矿智能化升级2.0版落地,井下5G网络全覆盖使生产效率再提升25%;煤成气产业实施“智慧气田”计划,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2亿立方产能精准调控。更值得关注的是,兴县布局氢能储能新赛道,规划建设全省首个“绿电-制氢-储运”一体化示范基地,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新能源综合枢纽转型。

——打好红色文旅牌,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红色基因解码工程”:提档升级黑茶山四·八纪念地景区,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基地;串联沿黄15个古村落形成“黄河文化廊道”,裴家川口等村落通过数字赋能实现“非遗活化+智慧旅游”;南山公园生态康养区引入森林疗愈等新业态。创新推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预计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占GDP比重提升至12%,让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红利。

——打好民生保障牌,书写幸福兴县新答卷。在经济增长目标之外,兴县更注重发展温度: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创新“技能培训+产业嵌入”就业促进机制;启动教育强基工程,新建3所智慧校园;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动三甲医院优质资源下沉。通过设立5000万元风险防控基金,建立安全生产“智慧监管云平台”,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从杂粮田间的科技革命到工厂车间的智造浪潮,从红色遗址的薪火传承到黄河岸边的生态画卷,这座充满活力的县域,正用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当“六张牌”战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兴县不仅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本,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标注出鲜明的县域坐标。

布局战略新赛道 构建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起点,兴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七大攻坚”为行动纲领,系统谋划全产业链升级、城乡融合、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蓝图。2025年,县域经济以“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为双引擎,重点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深化、城市能级跃升等战略方向,通过20万亩绿色杂粮基地、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红色文旅全域开发等标志性工程,推动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绿色化、高附加值转型,全面开启县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现代化体系

——特色农业全链升级。

打造“杂粮全产业链”:建设200亩种业试验基地、1.8万亩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20万亩绿色有机杂粮;发展“兴县杂粮宴”餐饮品牌,推动从原料销售向种子研发、终端餐饮转型。

多业态协同:发放500万株蔬菜种苗,发展绿色蔬菜3500亩;推进生态养殖、经济林提质、食用菌及中药材加工,实现农业增值。

——工业集群提质增效

铝镁产业:推动中润二期50万吨电解铝项目落地,延伸深加工链条,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煤炭产业聚焦智能化改造与产能释放。

新能源与循环经济:煤成气年产目标16亿立方,启动绿电园区及风光项目;发展固废循环利用,探索通用机场、低空经济(如飞越黄河项目)。

——红色文旅深度融合

以黑茶山、黄河等为核心,争创4A级景区,修复红色旧址;推出红色教育、康养旅游线路,构建“生态+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区。

改革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平台建设: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晋创谷·吕梁”创新区,设立铝镁院士工作站及氢能实验室。

民营经济支持:推介15个民间资本项目,强化“政银企”对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营商环境优化:推行联审联批模式,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乡村振兴衔接:建设和美乡村

防返贫与粮食安全:投入4亿元实施巩衔项目,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严守耕地红线,新增耕地1000亩。

乡村提质行动:创建6个精品示范村、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整治。

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宜居样板

规划优化:按“南北双控、东西双融”调整布局,建设生态公园、供水管网改造及“口袋公园”。

精细化管理:整治私搭乱建、燃气安全隐患,建立物业星级评定机制,推动城市治理规范化。

生态治理攻坚: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污染防治: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推广有机肥1.4万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生态修复:推进30.5公里水系治理、13万亩国土绿化,实施煤矿矸石智能分选及清洁取暖改造。

民生福祉增进:提升幸福指数

就业与教育:培训技能人才185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改扩建学校,引入名校合作办学。

医疗与养老:深化医共体建设,创建等级医院;布局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

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抓好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抓好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兴县”。

抓好风险防范:着力完善财政风险防范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5件民生实事,让百姓福祉更丰盈

今年在完成好省市要求的民生实事基础上,兴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论证,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于2025年3月28日票决出2025年兴县人民政府5项民生实事:

1.新建后发达村农特产品交易市场;

2.新增停车位300个;

3.新建城镇小学与玲珑苑之间人行桥;

4.城区更换智能水表15000余块;

5.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30元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

以“七大攻坚”为行动纲领,持续强化执行效能:抓牢产业核心,以杂粮全产业链、铝镁产业集群为支点,撬动农业增值与工业升级;激活创新动能,依托开发区平台与科研载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与绿色低碳经济;夯实民生基底,通过就业扩容、教育提质、医养协同,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擦亮生态底色,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新路径,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提质与新兴业态培育“双轮驱动”,深化改革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双向赋能”,统筹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双轨并行”,兴县正以系统性布局破解发展瓶颈,以精准化施策激活县域潜能。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兴县2025年的“七大攻坚”“五件实事”既是“施工图”,更是“宣言书”——以实干破题、以担当答卷,坚定不移高质量打好“六张牌”,着力建设特色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大县、红色旅游名县,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必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谱写老区振兴与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

来源:吕梁日报

0 阅读:0